黄成周
八步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我国的古建筑文物是经多年岁月的洗礼留下来的财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古建筑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仍有不少古建筑文物因城镇化推进、自然灾害等原因生存环境面临威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措施
我国的古建筑文物是一笔非常巨大的财富,传承发展古建技艺对于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古建筑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对于保护和发扬”工匠精神”也具有重要价值,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对于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如今在传承古建技艺过程中却面临很多的难题。
1.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特点分析
古建筑文物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物,现已成为我们修缮、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文物。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文物,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时期的古建筑文物的特点不同,不做赘述。从外观构造来看,中国古建筑整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最上层的屋顶,通常是由木材(梁)和瓦片(顶)搭建而成,屋顶造型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是中间层的屋体(柱、枋、墙体、门窗等),通常是木材和砖等构成;三是基座,由砖砌而成,有加固地基、承重和保护房屋的作用[1]。部分古建筑内部也有斗拱这一结构,通常位于房檐下的立柱之上,有装饰美化和支撑的作用。
2.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2.1最小干预原则,即最大程度还原保存价值
修缮本身对于古建筑文物而言就是一项干预性工程,修缮时干预过多、改变过大都会损害其原有的价值。古建筑实质是一种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古建筑修缮工作与传统的修房子有一定的区别,修缮时要以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为核心。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一定要坚持原真性,即工作时采取的任何措施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原有面貌。
2.2保障人员与古建筑文物安全
古建筑文物通常有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不论是石砌还是木质结构建筑,其风化或走扇程度不一,进行修缮和保护时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安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古建筑时间久远,其整体虽未坍塌,但是修缮时因人的活动带来的震动等可能引起倒塌伤人。二是古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修缮要建立在古建筑主体安全的基础上,发现与主体结构有关联的构建有问题时,要立即权衡利弊,确定不会给主体结构带来影响之后再开展修缮工作[2]。
2.3修缮需应用原有材料
古建筑文物的价值几乎都体现在结构、材料上,修缮时我们要尽可能使用原有材料。原有材料(遗存)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媒介,若在修缮时仅仅保存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和形态,而将其材料替换掉,那么这就是一项制作仿品的工作而不是修缮。因此,在对古建筑文物修缮时,需尽可能保留和使用原有的材料,尽可能还原其结构形态和其所承载的价值。
2.4预防直接的生搬硬套
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参考《威尼斯宪章》(下文简称《宪章》)中“少干预”“谨慎复原”等原则,但是我国古建筑文物修缮工作更为复杂,不能简单套用《宪章》,如对具有居住功能的古建筑,既要保护其作为文物的价值,还要改善居住者的生活条件。因此,在对古建筑修缮与保护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断地丰富、创新应用《宪章》,形成中国独特的修缮与保护特点原则和方式方法[3]。
3.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修缮工作难度较大
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不少城市对于新建筑施工更加重视,对于古建筑文物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是迁移和破坏古建筑,给古建筑文物带来了进一步的损坏,无形间加大了修缮与保护的难度。此外,由于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久远,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更加
复杂的人文环境,这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但是,正是如此,也造成了大部分的老区实行大规模的改造,从而人为的对原有的人文环境进行破坏。在这一过程中,古建筑文物与周围的环境逐渐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呈现出一种独具风格的场景。然而,近些年的大规模改造,已经逐渐的使原有的味道消失殆尽。
3.2缺乏保护意识
在古建筑修缮以及文物保护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群众严重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对待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举措,民众普遍呈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再者,认为破坏古建筑文物的现象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以及旅游业的大力兴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消费者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利用空闲时间
开始自己的旅行计划。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大量的经营者、开发商以及普通群众,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开始对古建筑进行肆意的破坏或者翻新,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古建筑文物,导致大量的古建筑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摧毁[4]。
3.3缺乏有效的保护方法
新时期,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一些老街道、老建筑亟需进行改造。基于现代技术,可以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修缮。但是,在修缮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方法会出现“整旧如旧”的现象。所以说,在对古建进行修缮以及保护文物时,尽可能地保留前人的痕迹,这主要是对于文化底蕴的珍藏,而不仅是外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保留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和保真性,从而使得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以及进一步发展。
4.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措施研究
4.1加强城市规划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与日俱增,导致很多的古建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遭到了大幅小小的破坏,如广东省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最先考虑下的应该是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进一步的对城市化规划做出更加科学的调整。
4.2应用先进的科技
古建筑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地遭到破坏和侵蚀。在保护古建筑时,首先要严格掌握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从而进行数据的采集,制作数字古建筑,为以后修缮古建筑以及保护文物提供必要的参考。古建筑修缮保护的每一项工作都需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史料、记录、勘测以及最后的分析,实现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合理配合,从而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三维激光扫描以及信息化建模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分析与保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代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技术手段,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
4.3依靠政府的支持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是一项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要想该项工作有效实施,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设备、材料采购以及工艺加工等高成本工作,推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正常进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文物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对其修缮与保护也是对中华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对古建筑文物价值以及修缮保护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利用政府支持、人力培养和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修缮与保护工作的质量,有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佳博.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措施分析[J].屋舍,2019,2(12):184.
[2]李孟婕.关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问题思考[J].研究探讨,2019,22(1):302.
[3]林剑清.在古建修缮过程中的文物保护研究[J].施工技术,2019,46(23):64-65.
[4]钱海峰.加强古建筑修缮施工管理思考[J].城镇建设,2021,2(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