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改变生活”万达“概念商业空间”建筑设计竞赛方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韩佳昕
[导读] 摘要:以万达第二代商业竞赛参赛项目“商业改变生活”、“概念商业空间”为例,结合国内外相关商业竞赛设计项目案例,总结新时代下新型商业综合体及商业中心项目在空间、功能、流线、及业态布局、业态创新上的新探索,总结综合商业体中新型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及设计规律。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90
        摘要:以万达第二代商业竞赛参赛项目“商业改变生活”、“概念商业空间”为例,结合国内外相关商业竞赛设计项目案例,总结新时代下新型商业综合体及商业中心项目在空间、功能、流线、及业态布局、业态创新上的新探索,总结综合商业体中新型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及设计规律。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新型商业模式;渗透式商业设计;体验式商业模式;商业空间设计
        绪论
        以万达第二代商业竞赛参赛项目“商业改变生活”、“概念商业空间”于北京回龙观高密度住宅片区的设计竞赛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商业竞赛设计项目案例,总结新时代下新型商业综合体及商业中心项目在空间、功能、流线及业态布局、业态创新上的新探索,总结综合商业体中新型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及设计规律。探讨互联网加时代下,实体商业空间如何演变以适应新型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节奏中使用者,居住者对于“场所”的感知与体验是本文所主要探讨的问题,在新型商业空间下的新体验及感受。
        1、项目介绍
        (1)项目简介
        本项目于2019年9月末完成并参加第二届万达国际商业竞赛,并与当年12月被评选为3个优秀竞赛方案之一,获得“优秀奖”。项目根植于解决一线城市中新型商业模式对人民群众物质及精神生活行为模式的改变及影响,探讨新型商业模式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空间组合形式,及空间特性组织、引导并解决互联网经济与体验型经济并行下商业对于空间的诉求并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空间特性、空间租赁及空间质量上的基本诉求。本文通过参与并主持第二届万达国际商业竞赛项目为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商业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新形式、新时代下的商业综合体及商业设计分析。
        (2)项目概述
        本项目位于北京回龙观高密度住宅区之中一处商业用地,在旧有商业建筑中已无法自我更新、改造的前提下,本竞赛项目选址于此,并将旧有商业中心拆除以达到完全更新,并满足新型商业业态形式及新型商业建筑设计各项诉求。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中发现,“第三新城市中心”理念最终呈现。不同于第一城市中心代表的工作中心,第二城市中心代表的居住功能。不同的家庭个体特性及工作状态,在不同的个体结构,个人特点被充分释放,体验被充分释放在“第三城市中心”。项目着眼于解决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联系的矛盾点,在当今强调自由与个性的人文生活中,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止于工作,日常生活。更应着眼于个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诉求,商业作为一种物质交换模式,因此也具备了极大的传统优势。空间,也是可以被交易的,场所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因此,此次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方案着眼于解决场所的交换及个体在空间中的体验,让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能体会到新型空间带来的独特感触。
        2、设计宣言
        长久以来,场所本身就是一种坚定而又普遍的愿望,尤其是在如今的物联网商业时代,产品不再是人类活动所缺失的主要元素,合理的使用产品和产生人类活动的空间成为实质上的稀缺资源。

尤其是在我国相对特殊的城市环境下-城改的实施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回迁房,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则带来了数以亿既的流动工人口和出租屋模式局促和有限的空间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常态这一切对于社会是庞大的被压抑的诉求和理想而对于商业这则是巨大的基于和潜在的未来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体系下,一种崭新的城市生活体将拔地而起,场所本身将构成丰富的商品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载体,而一种基于统一基本单元的模块,则将根据诉求衍生出不同的场所品质。它可以衍生为工作中心和办公场所-以迎合日益发展的自由职业和非实体办公模式。它可以演化为花园和农场-为餐厅提供本地化的有机产品和自然化的景观服务。它也可以演化为剧场或是公园-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生活以及精神服务。
        在模块化组件的帮助下-作为不动产的空间将变成商品化的场所,以便于将每一种城市理想都变成潜在的商业模式。最终一个崭新的城市生活体形成了。人们在此生活,人们在此娱乐,人们在此消费。更为重要的在于——售卖和租赁仅仅是利益的开始,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万达因此大量的持有用户的时间——而这正是互联网模式下最有商业价值的资源.
        3、体验式商业模式
        体验式商业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与1970年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是继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以创造并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具有价值的体验为核心的经济形态[1]。传统的消费方式以购买商品为主要目的,而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消费方式则更加注重购物过程中环境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感受以及商品自身的创意品味、文化价值[2]。
        竞赛方案首二层通过设置镂空中庭、首层及二层展览展示空间,舞台、共享展示办公空间以及共享趣味商业空间各种空间组合穿插,在城市展示面为各个阶层的城市个体提供充分并丰富的交流空间,室内外绿化为个体使用者提供更接近自然的商业公共开敞环境,方案在满足基本商业空间质量的前提下,着重布置并叠加多种空间层叠于个体可达可视的空间上,将体验区域与实际商业售卖区域相结合,融合新型空间并将商业及公共空间的体验一并融合,为使用者提供全新的体验。
        4、新型商业模式
        本设计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解构并得出解决方案。将传统空间对于“场所”的概念进行建筑及社会学上的重新诠释,在传统商业建筑中,并不确定存在“场所”,店铺、餐饮、零售及公共活动空间组成了传统商业购物中心的平面基本逻辑。而新型商业模式,根植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对于私有空间的向往及追求,不论是独处或者与伴侣和朋友分享,“场所”的可交易性,可售卖性,可租赁性即为新型商业的点睛之笔,和价值核心。传统的店铺模式得以在巨大的空间中继续生存,新型的可售卖空间将“地摊经济”和“个性空间”体现的淋漓尽致。个体使用者可以在更为自由的空间形式下体验多种传统商业模式所不具有的新型空间形式,这意味着新的体验模式及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建筑空间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渗透,可以从人流交互综合功能得到体现,不同的空间催生出不同的空间及人流交流模式,空间,场所,感受,行为这一闭环体验在此形成了新型商业模式的正相关。
        结语
        万达商业竞赛项目,是建筑师对于空间政治特性及空间品质特性的一种积极尝试。形态服务于理念与功能,建筑的形式并非没有逻辑支撑,而是由逻辑及理念共同指导下的建筑解决方案。由需求出发,解决功能入手,最后形成以建筑空间转换手法为基本逻辑的空间构成模式,为新型商业空间提供了新的建筑解决方案,以及全新的“场所”理念下的建筑形式,交通流线,人流规划及使用者的体验,新型的商业建筑模式为未来商业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季松.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消费[J].建筑与文化,2009,(05):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