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设计及现状中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侯之吉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急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与人均占有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规模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急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与人均占有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但是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却极为普遍,急需一个良好、完善、高效的给排水系统来缓解这一矛盾。市政给排水系统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担负起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居民生活污水、日常降水的收集、转输、处理和排放工作,以及城市防洪防涝任务等。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早期的市政给排水系统也应随之更新,目前市政给排水系统优劣已经成为了评价城市现代水平的主要标志。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大多较为完善,但市政给排水设计与现状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的提升,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市政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改造
        引言
        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给排水工程作为市政建设工程的重要部分,主要包含对雨水、污水的排放以及生活给水等,其施工质量关乎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老城区市政给排水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现状给排水工程设计实现可视化分析设计、协同设计、参数化设计,还可以解决传统设计、施工等方面面临的难题,实现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效率与运行维护管理的经济性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一、市政给排水方式概述
        目前,市政输水系统可根据其内部水体的输送动力来源分为重力流、压力流与混合流3种不同的方式。重力流通常是利用输水管道及沿线用户之间的地势高差,从而使得管道内的水体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在管道内进行流动,其特点是输水管道的起点和终点必须存在较大高度差,并且供水的起点高度必须高于终点。压力流则是在管道系统不同区域内设置加压泵站,采用单程加压或阶梯式加压的方式来提供管道内水体的输送动力,其特点是受输水区域的地形影响较小,单体管道的输送能力强,甚至能够通过“接力”的方式将水体输送到远离水源地或地势高于水源地的区域。混合流则是在同一区域内采用了重力流与压力流2种输水方式。
        二、市政给排水工程现状问题
        2.1给水系统常见问题分析
        水资源短缺导致的供水不足是市政给水系统中最为严峻也是最为主要的问题,在诸多缺水的城市中经常会出现间接性停水的现象,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地理环境因素是导致市政给水系统水资源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水资源的收集和循环使用的设施不够完善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给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给水系统的建设基本以搭城市道路建设的“顺风车”为主,往往忽视了给水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性,导致给水管道系统未能按照给水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原设计的水压、水量也发生较大的改变,而老旧小区管道混接更为,供水安全性也同步降低。
        2.2排水系统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老城区的排水系统为合流制,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原合流制的截流倍数无法满足现有污水量,导致污水直接排至城市水体,当污水量超过水体净化能力时,演变的即为黑臭水体。由于老城区雨污水管的错接、混接及管道衔接的不规范,造成地势较低的污水井发生庸水倒灌,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
        三、市政给排水工程的优化设计
        3.1树立全局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之中,若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给水排水系统,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全局观,对整体有一个很好的把控才能够实现城市的规划和进一步发展。

给水排水系统的建立,需要切实考虑到本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工作的展开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城市给水体系的发展需要依据城市的水资源情况来开展设计。给水工程的出发点同样也是重点,管道的铺设需要考虑到城市水资源需求的情况和城市未来一段时间水资源的需求量。因此,给水工程的设计工作人员需对本市的用水需求情况能够有一个大体地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一个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每个城市中的不同片区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用水需求,设计人员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的用水需求量,进行一个合理的配置,确保大家的基本用水需求;其次,还应该考虑到本地在水资源方面的条件,因为考虑到地下水的补给循环,所以只能适当利用地下水,不然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而黑臭水体治理,制定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水文水质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标、不同阶段,综合采用不同技术。依次由“源”、|“截”、“引”、“调”、“测”综合治理方法。
        源:管道错接的改造,同时替换破损渗漏的管道;
        截:调整截流倍数;
        引: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产生的污水通过对应手段引入湿地或生态岸带等功能体;
        调:通过周边河流、湖体或再生水厂的水源,调入新水补入水体;
        测:搭建智慧水务系统,数据检测与水体实时监测,应对突发状况,保证水体治理的数据精准。
        3.2运用BIM相关技术优化管线设计
        运用BIM相关技术可以准确的得到模型中反映的专业信息以及相关数据,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修改调整,对工程施工时的一些表格数据和其他模型图纸进行设计调整。合理地运用BIM技术,随时的创新、调整一些有用的专业技术,使建筑模型更加稳定地运行下去。在进行其他工作的设计时,按照一定的规范标准进行位置的确定。例如,在进行新规划给排水设计工作时,根据现状管道系统,首先要搭建设计模型,相关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管线设计碰撞检查工作,对各种问题进行优化处理。BIM技术兼具数据自动分析、自动集成的功能,可以充分发挥BIM这一优势,在模型进行碰撞、分析的过程中自动分析所出现的各种不适、问题等,给设计人员提供优质的修改意见。对雨水、污水、给水、中水进行管道分析,进行碰撞作业,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模型调整。快速查找出碰撞点,结合相应的图像及碰撞报告数据分析,融入BIM技术可快速、清晰的整理好地下管线的安装设计,雨污水量过流能力分析,暴雨时的洪涝预测,对原有的不符给排水管线相关参数进行修改。随时融入最新的施工技术,优化原来的给排水管道。
        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在城市基础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部分。文章从给水系统、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市政给排水工程存在的现状,现今市政给排水管道改建时仍存在较多难以克服的因素。对此,文章也提出给排水设计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绪贵.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常见问题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4):42-43.
        [2]熊振杰.市政给排水设计和规划中常见问题分析[J].中华建设,2020(08):82-83.
        [3]吴海涛.刍议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中常见问题[J].中华建设,2020(06):66-67.
        [4]吴兴江.市政给排水规划与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1):100-102.
        [5]杨杰,刘东生.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地产,2019(2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