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域传统文化的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应用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规划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王筱筱
[导读] 摘要:优秀的学校建筑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艺术性和精神引导力。
        上海致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52
        摘要:优秀的学校建筑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艺术性和精神引导力。而地域传统文化作为艺术、文化的综合性呈现,是能够彰显建筑设计内在、感官和人文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学校规划建筑设计中采集并合理地运用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呈现学校规划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已经成为评判学校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是否优秀的重要考核要素。本文主要针对融入地域传统文化的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应用进行研究,结合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实例,从多个设计层面来阐述,如何把地域传统文化运用到规划布局、景观、交通系统以及建筑形象等各环节中,提升校园的规划合理性及校园生活的体验感,赋予该学校整体的独特性格和风貌。
        关键词: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地域传统文化;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规划设计
        引言
        一直以来,学生们通过在校园里上课、运动和生活,潜移默化地被灌输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性格,而学校的整体规划以及教学建筑风格便是信息的主要源泉,这也是学生对学校集体认同感和校园记忆点的起始点。因此在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上,应当从功能布局、景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等方面注重视觉感官、安全使用、生活体验等的有效结合,赋予该学校整体的独特性格和文化风貌。
        1 地域性表达及其对建筑工程设计的价值
        1.1 地域性表达的概念与要素
        地域性表达没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其所表达的区域空间范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义,甚至可以大到一个洲,也可以小到一个乡村;而其所体现的文化特性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地势环境和自然资源上的,更可以是建筑形态、材料和装饰细节上的,最终都融入在了该区域生活的人们的情感和人文生活等方面。总之,地域性表达是建筑对所在区域传统文化特点的具象呈现,展现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独特生活内涵,更是对该地域过去与未来期望的集中体现。
        1.2 地域性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
        设计本身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是设计在系统设计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文化思想和精神的个性化表现,因此建筑的生命力往往就体现在设计对当地地域传统文化的个性感和精神感的表达程度。地域性表达就是要让建筑工程设计跳脱出常规的套路和机械的复制,将建筑与地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紧密相连,借鉴地域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使其更加适应建筑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有效提升建筑质量和功能性的同时,也更能传递区域建筑的独有个性,实现地方人文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多维度提升建筑设计的最终价值。
        2 融入地域传统文化的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实践案例
        2.1 上海电力学院临港校区规划设计项目概况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有两个校区:杨浦校区和浦东校区。现拟在临港新城建设新校区,以适应未来校园发展。新校区占地 96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5.8万平方米。近期规划(一、二、三期)建筑面积约3815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5839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3200平方米)。
        上海电力学院位于浦东最东南的临港新城大学城核心区。周边文教板块较为成熟,相互联系紧密。电力学院作为临港新城发展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作为上海市区通往临港的西大门标志之一,功能和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表达
        2.2.1 校园功能布局
 
                           图1:规划布局理念
        方案对新校区功能布局的设计以校园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采用“公园+街区+文化”的规划理念(见图1),我们的设计以“一心、一环、三轴、六区”的空间结构形式(见图2),形成了紧密而有机的结构框架。将校园建筑的肌理以及功能分区采用放射布局的形式(见图3),与临港新城的整体规划追求和谐统一。根据校园不同建筑使用功能的特性将外向型的建筑置于与外界联系度高的校园外围区域,将内向型建筑置于围合度更高的内部区域。我们将沿沪城环路一侧设计为连续完整的城市界面,形成学校沿沪城环路的标志性印象。我们在新校区南面,临申港北路布置运动场馆、学生公寓,形成与社会联络和资源共享的功能带。(见图4)
      
        图1:“一心、一环、三轴、六区”的空间结构形式
 
        图3:建筑肌理及放射布局
         
        图4:校园功能分区与城市的关系
        2.2.2 景观设计的地域性文化表达
        校园景观系统的塑造是校园地域性文化表达重要的一个方面。校园环境塑造是对场所性、生态性、人文性的多重空间气质的理解,并给予差异化的表达。设计中结合东西方不同的理念和美学观念,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自然景观、道路、建筑、庭院这些空间构成元素组织形成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
        上海电力学院校区内有一条四涟河南北向贯穿基地。规划设计方案中沿四涟河展开一条南北向纵穿校园的景观轴,景观轴贯穿校园核心景观区,并与之融合,形成了南侧沿申港大道通向核心区的视觉通廊。规划建筑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在中部形成集中的开放景观空间,作为校园核心开放绿地与河道直接联系。在环线区域我们设计了连续的50 米宽带状绿地,将这处人员活动频繁的区域打造成人文生态圈公园,这些学院开放绿地将满足多层次活动需求。其他区域则利用空间的围合、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形成方院、广场、街道、林荫道、湖面、庭院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见图5)
 
        图5:校园开放空间及多层次景观系统
        2.2.3交通流线设计的地域性文化表达
        学校规划建筑设计中,校园交通系统是连接校园各功能分区的车行道路和步行道路,也是与城市道路相联系的交通纽带。道路承载了人的各种活动,教师和学生出入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日常行为决定了人流的走向,更为重要的是它将不同区域空间的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方式。
        上海电力学院规划设计方案中动态交通系统采用中环单环路格局(见图6),与周边城市道路相联系。沿环路可达各功能分区和外围的各组团,环路外功能组团内采用统一的次干道路兼消防车道联系各建筑单体。环路内的教学核心组团实现纯步行系统(见图7),通过各区内的步行交通系统紧密连接。中心环车行路宽 9米,次干道宽7米,步行小路宽4米。
 
                            图6:动态交通分析                图7:步行交通网络
        2.2.4 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表达
        学校建筑的功能类型丰富,工程量大,所以各类教学建筑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与整体的校园环境相契合,与各种类型的功能建筑统一形象风格和建筑语言,在形态上达到相容。契合可以是大局上的契合,也可以是每个细节上的契合。
        新校区有两个主要的城市形象界面:(1)沿申港大道上的观瞻效果,应借用建筑形体的组合表达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强调校园自身的风格基调,造就电力学院朝向申港大道城市界面的“第一形象”。(2)沿沪城环路上的观瞻效果。校园的主入口在沪城环路上,该界面的表达尤为重要的。在主入口,雄伟的校门、恢弘的建筑涵盖在主轴线体系之下,体现校园庄重的形象,轴线两侧预留发展用地种植大量的植被绿化,使校园前景绿意盎然。
        上海电力学院规划设计方案中注重引导性与标志性,强调校园自身的建筑风格基调,通过教学群组建筑的组合来表达现代社会中形成的人文美学原则,营造对校园建筑群构形态上从序幕-发展-高潮-尾声的丰富的空间序列。(见图8)
 
                        图8:群构形态空间序列
        2.2.5 单体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表达
        对于单体建筑设计中的地域表现,(1)首先应该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中实现建筑形态、内部功能布置和当地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在建筑比例、空间、轮廓、虚与实的关系处理等方面满足师生们的教学行为、感官认知和生活便捷等各种需求。(2)其次需要合理分配建筑的功能分区,有效将公共教学空间和辅助后勤空间以及相对私密的教学空间进行合理的组合,实现功能分区的合理性,人文体验的代入感以及空间联系的有机性,灵活的运用地域文化特性,挖掘教学空间的可变性,提升建筑功能的生命力和灵活改造性。(3)另外,还可以结合不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给予建筑空间不同的建筑语汇,带来师生与空间、文化底蕴与教学功能的有机统一。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校园作为大规模的城市建筑集群,除满足多种教学建筑功能外,还应结合当地地域性外在元素和校园文化内在元素等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综合规划校园的空间结构及建筑组合形态。当城市和人们去解读这种对应关系时,校园规划的地域性表达和文化传播感染力的影响才会更加持久。因此,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并贯穿整个校园规划以及建筑设计中,让使用者在感知到当地文化内涵的同时能够带给他们更大程度的归属感,实现学校文化传承和延续的多维度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晓红.建筑工程设计及其地域性表达[J].城镇建设,2020,(3),323
        [2]陈晓虹.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14),17-18
        [3]肖成安.绿建在校园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 [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0),166-168
        [4]任憑,向卓睿.高校品牌战略下的校园风格定位 [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6),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