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健康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淮南 232001
摘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很多领域占主导地位,同时极易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强化对国企政治监督,意义重大。 文章对当前国有企业加强政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国企政治监督措施的思路。
关键词:强化;政治监督;短板;思考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确定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这是对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重大创新。加强政治监督,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也是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担负的重要责任。
1当前国有企业政治监督存在的短板
1.1政治监督对象聚焦不准
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监督对象的范围把握不准,认识上存在偏差。有的开展政治监督重点不够突出,没有紧盯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等“关键少数”,习惯性地把一般干部作为主要监督对象,在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方面存在差距。有的国企纪检监察机关对“监督的再监督”定位不准,外延性监督太多,影响政治监督效果。
1.2监督工作缺少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国企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涉及到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规模也相对较大,如果要对各业务板块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是非常困难的,且监督人员的素质也无法达到要求,直接影响到监督的效果,要想提高监督的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专业监督力量,必须要从财务、人事、审计、法律等多个角度对企业的业务板块进行全面监督,现在的监督工作中正是缺少这种沟通机制,这也是导致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政治监督方式不完善
目前,政治监督的方式主要还是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查看台账资料等常规途径,容易造成重复监督,监督效果也不好。调研显示,在落实政治监督方面,当前查找和解决政治立场问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政治生态像画得不准,精细化、精准化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同时,一些基层单位受限于信息化、技术化水平,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移送问题不全面、不及时,缺乏协作配合,没有扭住关键点。
1.4政治监督能力不足
部分纪检监察部门人员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够;有的重业务轻政治,不能从政治上看待和分析问题,对认定和处理政治问题的尺度、策略把握不准,存在弱化、僵化倾向;有的主观上有畏难情绪,认为政治监督太抽象、不好抓。
2强化国企政治监督措施的思考
2.1发挥企业内部巡视巡察监督作用
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坚决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和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要求,在全面总结归纳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巡视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出台巡视工作规划等制度,对巡视工作相关主体的责任任务、工作方式、工作权限和纪律要求等作出细化规定,为不断深化巡视监督提供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同时明确在各基层企业探索建立巡察制度,努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企业党组织巡察办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优秀后备干部和其他工作骨干组成巡察组,开展内部巡察。坚持政治巡察定位,结合基层企业特点,压实各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真正做到零盲点监督、零死角防控、零容忍惩治。
2.2综合施策精准监督
一是精准发现问题。探索日常监督有效途径,要综合运用参加党委(党组)会议、专项检查、专项治理、开展问责、参加问题线索排查、督促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监督,通过全覆盖、高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二要精准执纪执法。一方面,精准运用“四种形态”,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和不同处分的对象,综合考虑违纪违法的性质和情节及本人认错悔错态度,给予不同处置;另一方面,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置问题,在取证的标准、量纪的轻重、案件处理的关联性上,切实用好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两把尺子”。三要精准施策治理。对监督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线索,既要查实澄清,还要精准治理。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仅要快查快办、严肃追责,还要以制度治理的思维和方式,推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问题比较严重,连续多次发生,出现窝案、串案的领域或部门实施一案双查;通过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等形式,让党委(党组)找到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四是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以审查调查部门查办案件破题,由相关监督检查室深入查找机制漏洞,提出专项治理意见,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重点问题线索,再移交审查调查室立案查处,形成审查调查和监督检查互动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问题。
2.3加强对政治生态的监督
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的监督,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创新、不讲活力、照搬照套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加强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监督,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督促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党性修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坚决抵制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
2.4构建“大监督”体系
企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整合纪检监督、审计监督、法律监督、人资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提升监督成效。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检举举报、监督检查、大数据应用等工作平台,把纪委监委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贯通起来,对涉及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同时,健全跟进机制,将问题线索的接收、办理、处置过程分门别类完善到所涉及干部的廉政档案中,提高监督效率。
2.5狠抓纪检队伍自身建设
纪检监察队伍要坚持讲政治与提高精准执纪能力的统一,做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忠实捍卫者。要不断优化干部结构,激发干部活力,增强队伍整体功能。要充分发挥制度规范和约束作用,以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新使命为遵循,结合监察体制改革后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内部制度,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履职的能力。将强化日常监督作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首要职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机构作用,带头落实好第一种形态,对纪检监察干部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查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行为,把“显微镜”和“探照灯”对准自己,坚决防止“灯下黑”,以严格自律立信、立威,自觉做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表率。
3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作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政治建设落实得好不好,要看政治监督到没到位,抓没抓好。强化政治监督对于国企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政治本色、增强政治免疫力和政治领导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峰.新时代关于构建国有企业“大监督”机制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