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正阳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土地整理目的是提升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通过改善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来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是开发土地经济能力,以优质土地集约化来提升其经济性,整合优秀土地资源让其为社会的发展经济需要提供支持,这也是解决当前的土地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矛盾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提升土地整理水平,本文概述了土地整理,阐述了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及其原则,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要求;原则;要点
土地整理是在开发和保护两者同时兼顾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就必须要保证土地资源的环境,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注重对土地资源的环境保护,两者相互促进。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是加强土地整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此,以下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土地整理的概述
土地整理是指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土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的综合整治,以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提升土地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的行为。并且土地整理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和融合。
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及其原则的分析
1、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求。主要表现为:(1)通过对土地整理功能特性及项目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关注科学规划,可为农田生态环境状况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供专业支持,保持土地资源良好的利用状况;(2)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好相应的工作计划,可使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影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工作质量;(3)在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及丰富的规划设计方法等要素的支持下,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打下基础,也能丰富生态环境科学保护方面所需的参考信息。
2、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土地利用要合理、科学,加强耕地保护,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因地制宜及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避免影响土地利用效果。(3)整体性原则。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整体性原则的重要性,发挥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提升工作效益。土地整理工作也应该选择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切实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着的系统性问题。因为土地整理与规划不仅影响到社会稳定,还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以,既要满足土地生产力的需求,还需要保障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4)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应立足于长远的角度,除了保障基础性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该保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这也是土地整理规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下,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也应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区域发展与增收做出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应该注重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结合,实现三者之间得相互统一,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要点的分析
1、土地平整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对整理区域进行平整,并配套道路沟渠,使整理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排耕作体系。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对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块进行合并平整等,让坡耕地形成阶梯状平台耕作区,同时配套沟渠和护坡石埂,保证坡体的稳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
土地平整的总体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块集中、大小规模适当,坡度较为平缓,能保持水土,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既要便于农业耕作,符合灌排水要求,也要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能提高作物产量。(1)格田田块设计。土地平整要根据平整区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来进行,并不破坏现有灌、排水系为原则。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节约用水,基本消除水田的潜育化危害,充分发挥机械作用效率,提高经营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需对研究区部分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时以条田为基本单位,条田内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时,为确保排灌渠道水流畅通对地面高程的要求,在条田之间再适当进行土方调配。田块的形状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构成的矩形结构,形状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劳作效率。田块间高差约5cm,与研究区大地形基本一致,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递减,以便灌、排自如。田块的设计满足机械化作业的开行长度,通过整理达到田成方、地面平整,不留荒地,局部地区因地形、地势的变化而有适当的调整。(2)坡改梯田块设计。梯田埂依照自然台位,沿等高线布置。田面宽度依坡度而定,在每台地的外坡位置设置砼网格护坡埂,保证坡体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横向、纵向设置配套沟渠设施,以保证整个坡面体系横向能灌溉,纵向能排涝。
2、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设计。(1)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规定,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需达 75%~85%。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当地已有灌区规划经验,确定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80%。对地区农作物需水量的预测和调查,根据项目区实地调查及相关原始资料,项目区内现采用相应的灌水模数。据项目区工程布局,可确定各渠道的长度和控制面积,再由设计水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确定各渠道的设计流量。(2)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灌溉排水规范确定项目区的排水设计标准。依据当地有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设计暴雨量。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在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条件下,可允许地面径流短时间内漫出排水沟,因此,可用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平均排除的方法计算排涝模数或排涝流量。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植被状况、土壤类型以及各排水沟排涝区域的特点,排水沟的排涝设计流量除应满足排除田面降雨形成的径流外,还需考虑满足排除部分山体径流的要求,但由于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径流形成时间应较田面径流形成时间滞后,故只在排除田面径流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以修正。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和土壤性质,在保证流速不冲不淤沟床的前提下,确定沟道比降、糙率系数。排水沟沟深在正常排涝水深的基础上加 0.3~0.5m,以满足最大排涝水位和安全超高的要求。
3、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道路是固定的长期使用的基础设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规划布局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时应考虑多项因素。便利和适应机械化耕作;以直线为主,方便农户生产生活;互相贯通,循环有机结合形成道路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田间道,防洪防地质灾害;沟通农户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依靠地形,选择坚实土质,避开不利地段。此次对于研究区规划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贯达,田间道贯通两个村内的各个集中居住区和耕作区,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生产路穿插于格田、坡地,方便村民生产生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田滔.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J].智能城市,2020(02)
[2]胡艳.浅谈土地整理项目中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技术[J].水电水利,2018(2)
[3]胡涛.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