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黄蕾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黄蕾
[导读] 摘要: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乡村经济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乡村经济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乡村建设,对于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进一步提出,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响应党中央战略方针的要求,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的支撑,大部分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就美丽乡村建设途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引言
        近年来,美丽乡村发展战略不仅是各大村镇政府重点讨论的发展问题,也是国内涉农学术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如何通过建设村镇生产、生活及生态三方面内容,实现“三位一体”发展建设目标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者所面临的主要难点。
        1我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1.1利用乡村资源,发展二三产业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努力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当地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领农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应当深挖农产品潜在价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产品的宣传推介,不断提升产业效益。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农业产业生态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结合乡村自身资源优势,开发二三产业。
        1.2打造融合体系,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乡村建设中需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全面优化,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积极进行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项目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在进行乡村建设的同时,应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建设,努力打造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2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
        2.1保护乡村自然生境,科学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乡村有其独特的乡土基因,有其良好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底蕴。乡村的快速发展基于乡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加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尊重及保护自然景观下,使自然资源与产业资源相融合,协调发展,形成特色的乡村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某村内有着大片的稻田,第一产业优势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纺织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涌现出大量的小型纺织企业,工业发展迅速。在农业与工业相互碰撞与融合下逐渐形成“以工促农”的模式,刺激乡村经济增长。
        2.2统筹配套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能够为当地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做好统筹配套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将乡村与城镇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将乡村的原生态环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将村庄格局和山水格局作为美丽乡村规划中的重点因素,做到尊重自然,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需要迁移的村子,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应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以免村民产生不满情绪,阻碍迁村工作的推进。为更好推动拆迁工作进行,先要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促进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对乡村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在配套住房、孩子上学以及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村民最大化的保障;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实施的有力保障,为吸引投资与游客观光创造有力条件。除设施建设之外,应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中来,让村民直观了解到所处环境的新变化,切身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好处,从而更有动力参与到建设之中。
        2.3推动产业交叉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形成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第一产业采用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保留原有鱼塘、农田、林地等,发展原有经济产业,引进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第二产业是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效用的产业,将当地特色产品与加工产业链进行合理融合,改造形成开放式作坊,拉动旅游经济。

第三产业是将当地乡村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优化乡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和发展进程,加快其发展步伐,稳步提升其服务水平和综合质量,体现出乡村的优势特色资源。
        2.4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乡村建设离不开财政支持,唯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够为乡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一是要注重对财政的引领,足额安排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创新融资模式,通过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二是整合各项资源,资金要优先向乡村建设项目倾斜。可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项目产生的政府财政经费,定比例地投入乡村建设项目。三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吸引更多民间成功企业家或海外侨胞等社会力量回家乡投资建设。四是由政府牵头,以一些经济效益较好、资金回笼较快的项目向金融机构寻求贷款。
        2.5因地制宜,重塑乡村建设理念规划
        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当地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树立建设乡村与经营乡村并重的理念。应当重视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从长远角度对乡村建筑布局、整体风貌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及优秀文化培育进行规划,从而提高整体规划水平。一方面,要转变传统规划设计模式,以乡村特色为基础,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营造村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农村风貌。另一方面,要切实考虑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遵从乡村发展规律,协调各方利益,突出当地传统特色。
        2.6利用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能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乡村建设现状来看,大部分地区只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乡村文化自身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价值重视不够,对乡村文化“建设性”破坏随处可见。此外,由于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传统村落的“开发性”破坏屡见不鲜,使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不断消亡。因此,为避免乡村文化成为人们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是美丽乡村建设须着重解决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优秀乡村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整合和积极推动作用。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与其他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在有特殊人文景观及文化悠久的乡村,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其次,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经济、人力等资源,创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乡村产业结构,通过文化独特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完善和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整合村民的价值取向,使其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内生动力。最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积极推动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建有效推进科技成果入乡的政策机制,使乡村文化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最终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2.7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
        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变村容村貌,还要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维护与管理,使乡村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真正从根本上改善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一是将乡村建设工作列入考核中,明确考核内容,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树立起建设村庄的责任意识。二是将乡村建设作为当地重点工作对待,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各方出力,建立领导小组,及时解决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语
        各地乡村建设正在政府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从目前的建设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在理念、规划、操作和管理、投入、定位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策略建议,应深挖内涵,拓宽乡村建设新思路;因地制宜,重塑乡村建设规划新貌;注重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建设管理并举;整合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宣传,提高全民参与乡村建设意识,通过全体村民努力,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2]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3]丁国胜,彭科,王伟强,等.中国乡村建设的类型学考察———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0):60-66.
        [4]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0):83-90,111-112.
        [5]潘家恩,温铁军.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J].开放时代,2016(4):126-1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