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生态护坡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刘阔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海城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海城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有鉴于此,文中以生态护坡设计为着手点,分析做好生态护坡设计工作的措施,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护坡;设计措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生态护坡设计中,要以生态安全作为核心目标,既要保护生态,也需要维护环境,不断地提升设计技术,尤其要不断优化生态护坡设计方案,全面保护绿色植被和土壤,以此来维护生态安全。这样就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
        1、生态护坡的基本功能
        1.1 固岸
        生态护坡中一般会选择大量根系发达,能在水环境周围快速生长的植物。由于此类植物根系较为发达,可以起到锚固表层松散土体的作用,从而能提高边坡的抗滑力,减少土体流失。一般而言,生态护坡的整体结构和植物种植密度均经过了精细化计算,植物之间的根系彼此缠绕,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根系网络,根系网络则将边坡土体整合在一起,确保了土体的整体稳定性。
        1.2 控制面源污染
        当河流两侧存在植被缓冲带时,其对于控制氨氮等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土壤和植物的综合过滤、沉积、滞留作用之下,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滞留和沉积下来的污染物质会进一步被植物所吸收、分解。这对于净化水体,优化河流水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  控制降雨溅蚀
        植被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雨滴的下落速度,控制雨滴对于地面整体的冲击力,从而达到控制降雨溅蚀的效果。降雨溅蚀对于河岸的危害性会因为气候差异性而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在降水量较少的区域,降雨溅蚀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在降水量较大的区域,降雨溅蚀往往会对河岸造成较大的危害性,其会直接破坏河岸结构,造成土壤流失。应用生态护坡之后,雨滴在下落的过程中会被植被直接阻拦,后续沿着植物的茎叶过渡至地面,其对于地面的冲击影响几乎为零,同时还能避免由于降水所引发的土粒飞溅现象。
        2、水土保持中生态护坡设计分析
        某生态护坡工程长 400m,护坡宽约 5m。根据水力条件和相关施工规范,岸坡设计了 3.4m 的高水位,1.0m 的低水位,4.5m 的坡顶高程,2.5m 的坡底高程。采用生态护坡设计,护坡长度在 120 ~ 150m。借助固土种植基护坡,植被护坡,水土保持技术,以及科学利用植被混凝土,进一步维持水体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2.1 固土种植基护坡、水土保持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能够提升护坡质量,取得满意的水土保持效果,需要对护坡的坚固程度进行提升,还需要合理地使用保持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借助于土工合成材料提升边坡的坚固性,在土壤中种植相应的植被,以此来减少水土流失。在生态护坡建设中,该种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防护。一般来说,在护坡边框外周围附近需要进行固土,提升护坡的稳定性,使水土保持能够发挥最大化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材料。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材料也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充分考察地质情况以及周围环境等。比如,对护坡水土保持进行设计中,可以使用土工网垫固土技术,并且对相关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合理应用。在护坡和水土保持中可以使用聚丙烯材料设置垫层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护坡的稳定性,还能够提升水土保持效果,使水土更具有柔韧性,有效地抵御洪水等自然灾害。此外,为了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还需要在将土壤、砂石等进行充分的混合,使土壤具有透气性、透水性等,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2 植被护坡、水土保持技术
        为了能够控制水土流失,一般可以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

为了进一步提升护坡和水土保持稳定性,需要在生态护坡设计中合理地选取根系发达的植物。当植物根系扎进土壤时能够充分发挥过作用。而土壤则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了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后可充分地释放氧气,有利于空气的净化调节温度,为人们居住环境的优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植被的合理设计也能够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使水利工程更具有观赏性。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需要合理地控制植被的成本,既能够保证取得满意的绿化效果,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安全性。在植被种植的过程中,也需要与当地的气候进行结合。如果雨水过多很容易冲刷形成深沟,这样的区域应该合理避免。
        2.3 利用植被混凝土
        植被种植后,需要对植被混凝土进行合理利用。这种混凝土既具有土壤的特点,也具有较强的透气性,而且是热度交换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诸多区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在护坡设计中,植被混凝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混凝土比普通的土壤具有更多的优势。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表层土壤受热相对较多,升温速度也比较快,深层土壤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植被混凝土基材的配制主要包括表层和基层两种。除此之外,这种土壤中所含有的保水原料相对丰富,能够储存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有利于促进良性循环。
        3、生态护坡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
        3.1 重视创新技术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尤其要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充分的借鉴。由于各个国家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够完全照搬,以此来满足自身的良性发展需求。此外,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将自然保护放在首位,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根据现阶段实际现状来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影响水土保持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生态护坡设计目标。所以,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活动,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针对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培训,不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将责任机制落到实处,使水利工程项目能够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出贡献,最终实现水土保持目标促进生态发展。
        3.3 加大护坡和水土保持材料的控制力度
        对于生态护坡来说,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着水土保持效果,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需要选择优质材料。相关单位需要对水土保持方面的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应用,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管理人员应该在项目初期完成材料规划工作,不能受到利益的诱惑而降低标准,质量差的原材料禁止使用。另外,企业也需要对材料的价格进行合理控制,以此来保证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在具体选择材料时,所使用的材料要具有无污染的特点,这样既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也能取得满意的生态保护效果。此外,在企业的内部需要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建设,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严格管控,提升生态护坡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结语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支持,但在具体施工中依然需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要对水土保持给予高度关注,不断优化生态护坡设计方案,合理利用边坡防护技术,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技术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做好生态护坡优化设计,提升边坡的防护能力,减少水土流失,这样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生态护坡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1):202-203.
        [2]张华.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研究[J].珠江水运,2019(03):66-67.
        [3]梁凯,王程远.生态护坡在农村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浅谈[J].四川水利,2013,34(02):34-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