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灌区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冯秀丽
[导读] 摘要:水的有效调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汝南县水利局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水的有效调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快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关系到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大局。但是,在当前水利灌区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效益的提升,也影响了整体水利灌区的可持续健康运转。因此,立足高标准建设视角,对管理工作中的对策进行适当分析,就变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溉区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溉区;农田水利;管理
        1 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
        灌区水利工程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实践结果更是直接证明,灌区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库的修建,一方面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份,有效实现农作物的增产,为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 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现状概述
        2.1 管理方法传统粗放
        目前,多数灌区水利工程存在管理方法传统粗放问题,管理人员通常以灌区安全、灌溉管理、均衡效益、供水率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率的顺序开展工作,对于农作物与绿色植物的灌溉管理也是以人工手动配水、分水为主,由于人工操作过多,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较大,直接不良后果便是管理工作效率过低。
        2.2 基础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
        我国部分地区的灌区水利工程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的问题,管理人员没有根据现代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和优化,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较低,严重不符合当代排灌工作要求,导致灌区隐藏着诸多安全隐患,阻碍灌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出现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灌区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与新建水利工程不配套,陈旧基础设施的运转能力较差,影响既定排灌指标的实现,加上年久失修导致的各种安全隐患,对提高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质量产生制约作用。
        2.3 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田水利主要用于溉区灌溉,通常建在农田内部,这也是从作业效率、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考量的结果。由于依照农田面积分布,因此农田水利工程分布范围较大,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难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规律,依照时段划分,可分为农忙、农闲两个时段。但是实际的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并没有充分结合农业生产规律,致使农田水利设备在农闲时闲置、农忙时超负荷运行。这样管理,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无法合力配置资源,长此以往还会增加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致使水利设施无法正常运行,缩短其使用寿命。除此之外,针对岗位人员的选拔、考核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因此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很多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操作水平存在诸多不足,无法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这对于农田水利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另外,针对农田水利的改造管理工作,目前并没有健全的制度加以规范,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因而很多因破损、老旧的水利设施被废置,而这些设施有些通过改造、改建仍旧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2.4 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升
        新时代的治水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国家提出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节能高效的用水需求,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各辖区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力量(经验)方面的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可提升空间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不注重定期管理培训及管理岗位证书考核,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自我提升意识薄弱,工作效率提升幅度不明显。


        3 水利灌区管理工作的对策
        3.1 更新设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的“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有关要求,水利灌区管理中心可以面对本区域开展全面调查,了解灌区设施具体运行情况,将运行效率极其低下、能耗虚高的设施纳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在工程初步推进过程中,管理中心可以骨干工程为核心,依据全面升级改造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提升灌区整体配套设施,落实智慧灌区理念,与时俱进地推动灌区现代化改造。比如,计量设施改造是灌区供水管理改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因此,管理单位应根据现有水利资源供应指标,进行计量设施的更新完善,充分发挥计量设施在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面的优势,切实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水土资源的协调应用。
        除了更新改造常见水利灌区设施外,灌区管理单位还应立足信息化管理角度,将信息化设施投入水利灌区日常运行系统中。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在运行管理过程可视化动态监控、闸门启动闭合设备操作规程实时记录等、数字化清单目录档案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设施运行效益提升奠定基础。
        3.2 完善灌区管理制度
        灌区管理方面可以实施承包责任制,通过对水管单位人员权责的明确让灌区管理量化、细化、规范化。依据自负盈亏的方式实现灌区工程运行、税收、调配水资源等管理。并且通过推行用水协会进行专业化用户管理,让用户参与到用水之中,公开透明的管理灌区收费、计量等事项,建立了以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择优选择人才,形成能上能下的晋级机制,使用合同制,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创建岗位管理津贴,将人员差距合理拉开,提高了脏活累活的薪资待遇。同时,还制定了定岗定员制度,实施管养分离,加强养护公司、工程管理、水政的合作,降低现有的工程运行成本。另外,还需要完善法规,确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依法办事,进行灌区法制化管理。
        3.3 加强灌区日常养护
        遵循及时检查、经常养护、防修并重的原则,建立专业的内部养护维修队伍,利用雇佣关系让工作人员进行工程的养护,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主要是两方面开展:①是针对水工建筑物、渠道情况制定出管护的难度计划及标段养护计划,保证管护工作进度在规定之内,并进行检查,提高养护工作的质量;②则是需要定期检查水工建筑物,若是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检修,让渠道在行水期更加安全。并在行水期加强对渠道的管理,保证用水秩序,让渠道的水利用系数有所提高。此种养护工作主要是使用简单工具检查工程缺陷并进行修补,达到通过勤养、专养的方法尽量消除工程隐患,延长其使用寿命。灌区中的各项机械设备等也需要及时养护,改善灌区环境。
        3.4 完善灌区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了保证灌区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现代信息化管理,这同样是灌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围绕信息传输、测控、软件系统进行,测控系统是管理信息收集的重要环节,利用信息收集转化完成数据上传工作;信息传输则是负责信息数据指令的传输;软件系统负责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制定相应的决策。通过上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能够实现实时监控灌区运行情况,为防汛抗旱准备提供参考,快速反应水资源变化情况,从而实现灌区管理的工作开展的目标。
        4 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而各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也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多数灌区的水利工程存在管理方法传统、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制约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灌区管理单位应对现有管理设施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维护管理方案,提升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灌区的健康有序运转提供充足支持。
        参考文献:
        [1]程顺中. 灌区工程设施状况评估方法与技术探讨[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17):102-103.
        [2]宋蕊. 韩城禹门抽黄一级泵站电气设备改造方案探讨[J]. 陕西水利, 2019(003):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