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李均1 刘英汉2
[导读]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使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
        1 身份证号码:23010319830122XXXX  2 自然资源部第二地理信息制图院
        摘要: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使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土地整治工程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就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发展趋势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农田标准化建设,轻视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共生属性,致使农田道路和沟渠过度硬化、河道拉直、池塘填埋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终导致田园景观均质化、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退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型土地整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型土地整治是指在项目选址、设计、实施、监管、后期管护全过程贯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采取生态环保的工程措施,有效寻找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与生态低碳之间的平衡点,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土地整治新模式。
        1信息化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1.1 3S技术
        3S技术主要指: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对相关地理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以先进的技术及理论来分析并管理地理空间数据,以此来给相关人员带来其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2)RS技术。遥感系统,通过探测仪器来对探测对象所发射的电磁波进行探测以及记录,以此来得到有关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来对此实施分析,明确目标具体特征。(3)GPS/PTK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测量内容,通过此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可以高效完成测量作业,能够给测量作业的实施带来准确的控制点坐标。此外,GPS/PTK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实现连续24h的作业。在对土地整治工程的实践当中,3S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准确而可靠的数据信息,从而在提高土地整治工程效率的同时,为其提供有效依据。
        1.2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当土壤环境较好时,土壤可以为农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由此产出的农产品可以对人类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土壤环境较差时,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变差,由此产出的农产品会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土壤环境监测是土地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土壤环境监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技术支持。在项目前期的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实施和后期管护过程中,通过土壤监测在第一时间对项目区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判断。利用信息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土壤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观察,第一时间了解土壤沙漠化情况及土壤侵蚀情况,并针对此类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信息支持。


        1.3重视生物通道建设
        生物通道又叫生物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线性工程切割作用主要是切断了农田自身、农田与林地、农田与水系等生态系统之间的生物通道。一方面,应积极探索相关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农田的占用和分割,提高占用农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赔偿成本;另一方面,应抓紧生物通道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提倡构建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生物通道,如生态廊道,泥结石、石块路面、土沟渠、灌草护坡等,加强相关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保障生物通道建设的规范性。此外,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充足,生态沟渠内的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如不定期清理,严重时会阻碍渠道的输排水工程,应加强相关生态设施的后期管护工作。
        1.4GPS-PTK测绘技术
        GPS-P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依据基准站与流动站误差相一致的原理,通过在GPS接收机之间增加无线电通讯系统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以提高测量精度的一项测绘技术。工作时,现将基准站设置于已知坐标上,然后基准站通过电台将观测信息与测站坐标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则在系统中实时差分处理基准站发送来的载波观测信号和流动站采集的载波观测信号,解算出站间基准向量,再通过投影参数变换获得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数据。GPS-PTK技术能够实现野外实时厘米级定位,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土地整治领域各阶段,尤其适用于规划设计与预算编制阶段需提供更大比例尺地形图情形。但其也有测量距离有限、受地势和信号影响较大、自动化程度低、外业用时较长等缺点
        2农业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未来发展
        2.1趋向于智能化
        虽然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工程信息智能化依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土壤资源合理利用、节约水资源的工程计划与施工流程也同样更加趋向于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确土地整治工程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土地整治工程智能化的推动下,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信息支持,使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2.2全过程动态化发展
        在土地整治工程的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有大量的数据信息。无论是对项目的运营还是管理,都将带来许许多多的数据信息,如果可以做到全面收集,就可以为土地整治工程的高效建设带来帮助。为此,要强化对土地监测技术的研发,以更好地实现土地整治工程动态化的管控,使之能够对工程中的相关信息及数据进行实时地采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来得到可靠而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信息技术来进行土地整治工程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一定要严格检查数据质量,做到对数据信息质量的全面把控,从而给工程管理的开展提供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对于土地整治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帮助,它可以给工程的建设及管理带来非常大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实践当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发掘土地整治工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并改进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全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土地整治工程实效性、科学性的目的,为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澈.关于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低碳世界,2019,9(12):282-283.
        [2]陈阳.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9,50(21):277.
        [3]贾文涛,宇振荣.生态型土地整治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