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分析 佟昕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佟昕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来整治周围的土壤、植被、生物和水环境,其作用是尽量将这些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为此,需要在土地整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工程生态改造设计,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身份证号码:23042119900118XXXX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来整治周围的土壤、植被、生物和水环境,其作用是尽量将这些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生态环境达到最优状态,为此,需要在土地整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工程生态改造设计,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设计土地重建工程项目时,必须遵循环保、生态、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助推区域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土地整治模式优化和土地工程重建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土地资源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文章围绕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生态理念;土地整治;规划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树成行的农田标准化建设,轻视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共生属性,致使农田道路和沟渠过度硬化、河道拉直、池塘填埋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最终导致田园景观均质化、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退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型土地整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型土地整治是指在项目选址、设计、实施、监管、后期管护全过程贯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理念,采取生态环保的工程措施,有效寻找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与生态低碳之间的平衡点,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土地整治新模式。
        1生态型土地整治的理念及主要内容
        生态型土地整治主要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的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不仅是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治理恢复,更重要的是按照自然资源本底值、属性、边界等理念建立起来的整治模式,以实现乡村振兴、城镇繁荣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生。目前开展的生态型土地整治较多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修复理念与现有工作内容的整合。2019年,自然资源部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目标,涉及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三个方面。201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实施的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将内容设定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五个方面;同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实施的蓝色港湾整治行动集中于海岸整治修复(后改称为“海岸带修复治理”)、近岸构筑物清理与清淤疏浚整治等。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则起底于国土资源系统的土地整治,具体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
        2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分析
        2.1植被
        土地工程主要是针对土地资源展开的施工工程,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周围的植被和生物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具体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1)在土地工程施工时候,经常会对周围的植被进行砍伐和移植,并且植物经过移植的阶段,很容易出现死亡的现象,进而导致植被的多样性下降,影响土地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2)针对土地工程周围区域,若是没有进行绿化处理,这样也会影响其生态环境。


        2.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田管理矛盾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式的多样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及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生产力、抗侵入性、养分循环和水源涵养等紧密相关。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载体,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一环,但“田”的生态性和生产性功能的关系尚不明确,实际上当前对田的生产性要求要明显高于生态性要求,即农田更注重的是“高产、优质和安全”,而为达到这一目标,通常要通过施用农药和除草剂降低有害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物防治相矛盾的现象。
        3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
        3.1土体重塑
        在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土体重塑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以及地形地貌,这样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的时候,需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进行土体的小重塑,以此保证土体结构的稳定性。2)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的一体化工程进行土体重塑。但是,在土体重塑的时候,应当注意地形地貌的持续稳定、水土流失等方面,加强对该方面的控制,以此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2重视生物通道建设
        生物通道又叫生物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线性工程切割作用主要是切断了农田自身、农田与林地、农田与水系等生态系统之间的生物通道。一方面,应积极探索相关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农田的占用和分割,提高占用农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赔偿成本;另一方面,应抓紧生物通道建设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提倡构建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生物通道,如生态廊道,泥结石、石块路面、土沟渠、灌草护坡等,加强相关材料的研发和推广,保障生物通道建设的规范性。此外,考虑到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充足,生态沟渠内的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如不定期清理,严重时会阻碍渠道的输排水工程,应加强相关生态设施的后期管护工作。
        3.3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注重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实施土地资源的规划设计期间,除了要结合实际条件和需求来扩大耕地面积,同时还需注重保护耕地资源,促进耕地的质量能够持续提升。因此地方政府机构需结合耕地的实际情况,侧重提升对耕地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此辅助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得以增强,最终为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此外,政府机构还需同步加强对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倡导农户能够以合理的手段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不能单纯追求耕地面积的拓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护。需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和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结语
        在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期间,政府机构需在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内容,更为关注人和土地资源的协同发展效果,深化提升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户广泛参与到土地的整治项目中,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最后,相关机构还需侧重提升生态系统的后续管理和监控工作效果,保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职能能够顺利发挥,持续提升土地资源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文涛,宇振荣.生态型土地整治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2]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技[3]黄晓芳.土地规划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11):127.术规范:DB43/T1407-2018[S].长沙: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