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引言
“枫桥夜泊”自被引用于音乐歌咏对象后,掀起了学术界从音乐领域对《枫桥夜泊》进行研究的热潮,探讨角度多集中在歌曲韵律、情感表达、演唱及演奏技巧等对原作品的“转译”方面[1]。而对于原诗歌的内涵及意境鲜有人进行深度解读。对原作品有一定研究力度的集中在语言学领域,主要研究方法以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为主,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不同语言下“枫桥夜泊”的语境及意境对比[2]。可见,以往的研究方向较多的强调原诗歌在不同领域、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解读,对原诗歌意境都有一定程度的转译和过滤。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诗歌形式、写作手法对张继的《枫桥夜泊》原作品进行直观分析,从中总结出对于园林设计的几点启发与思考。
1诗歌对比
1.1《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内容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际,由于南方政局稳定,多数人纷纷逃往浙江、江苏一带避难,张继也在其列。综合前人对这首诗的解读,提取诗词大意是:秋天的深夜里,月亮西沉,霜重凝寒,乌鸦纷飞,在天际留下声声呜咽般的啼鸣。岸上立秋枫,江上渔船灯火闪烁,愁绪在心,对着这场景久不入眠[3,4]。寒山寺里敲响钟声,遥传到诗人所居的客船里来[5]。诗歌表面的解读其实不难,但诗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和语法逻辑矛盾,仍然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问题[3,6]。而本文旨在讨论此诗对于环境场景的写作手法。过于追究诗歌的具体细节、评判诗歌内容的客观实在性,反而不利于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于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所导致的语言模糊性正是诗歌的独特之处[7],让读者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进行思考解读,留存足够的余韵与想象空间。
从诗歌的景象入手,诗中第一联涉及到的景象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布景密度极大;而尾联主要写了“钟声”。这里边主要引起诗人注意的环境信息主要有三类——一种的听觉,即乌啼和钟声,一种是视觉,即月落、渔火、江枫,还有肤觉,即霜寒。诗人先用“江”、“姑苏寒山寺”、“客船”、“夜半”交代了时空背景,渲染了大氛围基调之后,再将前面提到的各类景象布置入大环境中[4,8,9]。
1.2《吴松道中二首之二》
《吴松道中二首之二》是北宋诗人晁补之之作,作者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内容为“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此诗作于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所见,描述了诗人在归乡途中由盘门到枫桥一路的景色及心情。诗词大意是:清晨大雨潇潇,一路所见,江南水乡四处树叶洋洋洒洒飘落。天气寒冷迁徙的大雁发出阵阵啼鸣,到了一年的末尾了,这归乡的旅程还很遥远。远行的船只偶尔忽然倒退,鸟儿便急忙纷飞避开,船桨一前一后的摆动,鱼儿被声音惊搅,从水中跳跃起来,游散开去。从早上一路行船到天黑,诗人心想应该寄宿何地,恰好来到枫桥边,寒霜夜里,一轮明月悬挂溪上,这里就是今晚的泊船点了[10]。
不同于《枫桥夜泊》,这首诗所刻画的景物扩大了许多,这是由诗人写作的时间地点所决定的。诗人从早到晚一路行舟所见,时间地点都在变换,于是景物的刻画更加富于动态。如果将《枫桥夜泊》的创作手法用“特写式”来总结,那么《吴松道中二首之二》就是“全景式”的创作手法。前者抓住环境中令作者心动的两三个进行精炼的描述,而后者重在诗情的渲染,更注重景物的画面美[11]。《吴松道中二首之二》这首诗比较完整地描述所见所感范围内的内容,并交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晁补之这首诗中的早晨下雨、雨中叶落、寒天雁鸣、一年将近时的旅行、江鸟在船帆周围的飞翔、水中被惊扰跳动的鱼、夜幕降临时的停船、停船处的桥和银月等一系列的内容,不仅有空间的转换(野外的江面到城镇的江面)和时间的推移(从晓到暮),还包括气象的雨晴变化(雨潇潇到月挂枫桥)。前一首的画面是同一和相对静止的,后一首的画面是连续变化的[11]。
1.3诗歌的形式
形式上,《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吴松道中二首之二》是一首五言律诗。
绝句与律诗长期以来人们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绝句为截律诗之半”或“绝句翻倍而成律诗”,这是从篇幅的角度而言,确有一定的道理,绝句因内容受限,需要在有限的篇幅中传递丰富的情感,就需要借助富有象征性或暗示性表达,避免正面刻画心理活动,而采用避实就虚的手法,如《枫桥夜泊》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和余韵也因此产生。而律诗八句四联的篇幅介于古风和绝句之间,律诗的对仗要求比绝句更为严格[12],有“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要求,故律诗的表达相对完整,能够做到叙事、铺排;而绝句没有对仗要求,篇幅短而节奏更为轻快。
2启发与思考
通过将《枫桥夜泊》与《吴松道中二首之二》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首诗主要的不同在于特写式与全景式的写作手法与形式差异产生的节奏感、完整度的区别。以园林空间营造视角看,《枫桥夜泊》中诗人是以相对静止的角度进行环境描绘,在园林营造中,需要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设置主要景物,使得景观内容主次分明、图底分明,以满足定点观赏的趣味性;而《吴松道中二首之二》则是动态的表达,在园林中,应相应地设置可供较长时间停留的空间范围、游动体验的空间序列,此外,还需布置一系列能产生不同体验有具备情感统一性的景观内容。这两首诗中对景物的取舍以及对景观意象的提取,也给予我们对景物塑造手法的启发——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蕴含于诗书画意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美学准则[13-14]。构园景物是“实”,能容纳游人并供其观赏活动的空间是“虚”,景物实体和“留空”各自比例要协调统一[15],即考虑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实体要素与同一空间中的光影、声音、气象等非实体要素的结合,以及实体要素随时间变化产生的多种自然情景。从环境基调而言,诗歌意象以环境情感倾向和氛围为基础,同理,对空间体验基调的营造与烘托也是园林营造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能否在设定的氛围中调动人的情绪、引导人的活动非常关键。结合诗歌韵律节奏的启示,空间基调的变换也需要遵循人的心理变化规律,且符合空间营造目的与逻辑。从空间基调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特定空间氛围的诗歌意象,提取意象共同特征,能够形成独具环境个性的景观设计素材。
参考文献:
[1]黄柠柠. 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意境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金萍.诗歌翻译赏析——读《枫桥夜泊》的两首译文[J].甘肃高师学报,2004(03):23-26.
[3]卢湘岳.《枫桥夜泊》别解[J].古典文学知识,2012(04):131-137.
[4]杨姝琼.论意境和意境的创造——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分析[J].语文学刊,2014(13):46-47.
[5]朱艳.从美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6,36(18):29-30.
[6]孙桂平,艾冰梅.张继《松江夜泊》相关问题考证[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0(02):93-98.[7]
[7]李金树.《枫桥夜泊》的模糊美赏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2):76-79.
[8]王维平.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J].戏剧之家,2016(09):244.
[9]袁行霈.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34-40.
[10]张剑.晁补之研究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71-75.
[11]杨映红.绝句、律诗审美比较谈[J].文教资料,2006(22):69-70.
[12]周爱荣.律诗与绝句的区别[J].文教资料,2005(20):88.
[13]张缨, 张倩.中国传统园林的虚实相生与心物交融[J].装饰, 2004, (26) :40-41.
[14]毛贵凤.虚实相生的园林建构理法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8):52-53.
[15]孙宗美.道家时空意识与中国园林空间艺术——兼论园林空间艺术之于园林意境的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2):235-24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