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为了化解城市地铁快速建设所带来的车站运营安全风险,为提高我国地铁车站运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论文以地铁车站运营安全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体系的搭建、措施的落实、结果的检查、问题的改善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机制。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
1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特点
(1)组织协作要求高,单一事件影响范围大。自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成网络化运营后,车站数量多,在线运行列车多,沟通协作的次数必然增加,这就要求车站各个专业具备高效的沟通协调能力,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线路成网运营,事件影响范围可能波及整个线网。例如,常见的列车延误,成网之前可能只是单一线路受影响,但成网之后与延误线路相关的线路都会受到影响,需要及时进行列车调整,所影响的车站要进行客流组织调整。(2)设备增多,故障监控难度变大。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成网运营后,设备相较之前增多,加上先期线路运营一段时间,设备故障次数增多,设备故障监控难度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进行设备监控。(3)人员增加,车站管理难度加大。即成网运营后,车站增多,人员也相应增加,员工数量庞大,由于员工素质不一,状态不一,出现影响运营的事件可能性增大,这对管理者的要求也会随之增加。
2影响我国地铁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
2.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地铁运营安全起着主导作用。地铁在城市交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铁的控制、监督和管理都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地铁的日常运营与人息息相关,人为因素已成为地铁安全运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地铁的安全运营中,主要是2类人员:1)地铁运营系统的工作人员包括地铁运营管理企业的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和专职人员。他们负责地铁的运营和日常管理,是地铁安全运营的直接影响因素。2)针对地铁运营系统外的人员,如地铁沿线的乘客和居民,根据有关地铁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很大一部分安全事故是由于乘客不遵守系统。由此可见,人为因素是导致地铁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2.2设备因素
地铁系统由多个设备组成,其运行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因此,设备是影响城市运行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设备因素方面,涉及列车、轨道、供电等诸多内容。具体来说,由列车因素引起的常见安全事故包括列车偏离轨道。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是列车的超速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力,使地铁偏离了正常轨道。轨道因素包括试运行阶段轨道建设的失败和维护维修的延误,使轨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地铁的安全运行。供电因素包括供电系统跳闸现象或地铁电池电量不足,导致地铁在没有足够牵引功率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地铁系统瘫痪,引起事故的发生。
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措施
3.1风险管控流程梳理
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周边复杂的环境、过大的客流量及封闭的空间,导致不稳定风险因素较多,且随着设备设施、组织架构、地质条件、运营时间、城市人口、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时,应全面、认真调查地铁运营特点、实际情况,建立个性化安全风险管控模型,避免完全照搬其他城市地铁已识别风险源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导致的事故风险。在风险管控手段应用过程中,若单一以业务为侧重点,将业务部门划分到人、机等类别,极易导致环、管等模块风险因素识别不到位,如根据“人的因素”对维保、站务、乘客、驾驶员、调度等专业,应用风险管控手段,极易导致设备、环境风险源无法准确识别;而根据“物的因素”对BAS、供电、线路、列车、综合监控、通信、轨道等专业系统应用风险管控手段,极易因作业方式变化而出现不同的风险因素,影响风险管控的全面性。这种情况下,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时,就需要面向人、机、环、管四个环节,立足具体事物及操作活动,进行系统分析。
如某地铁运营中机电部门安全风险管控流程为:地铁设备运行维修风险→机电部门→具体设备(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站台门、FAS及气灭系统、动力照明系统、电梯、BAS系统、人防等)→识别人、机、环、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或危险因子→定义风险发生频率分类、解释说明→采用后果分析,对风险出现的影响进行预测,并对风险严重度等级进行定义→追溯每一种严重度对人员、环境、管理、机器产生的后果→定义风险定性类别、针对每一类别需要采取的策略→采用频率与后果矩阵,将地铁运营风险发生频率与严重度进行汇总分析,明确风险类别→提出改善建议。
3.2信息化管控体系
要想地铁建设运营信息化更加的科学有效建立信息化的管控体系,明确管控模式、组织管理、制度保障、落实监管这四点规划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单位战略以及规划原则的应当由单位高层领导统一牵头进行,只有由头将发展方向确定了那么才能高效率的完成,不走弯路,下属公司根据总部的规划进行具体的方式以及方案设计。运营单位的管控方面,可以要求公司管控机构以及其他部门相配合一起将这一公司信息化推广的战略合力完成,全员参与到这一行动之中。
3.3应急组织实施制度
应急体系的建立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研究方向,行业内各家地铁公司均有各自的思路及成果。此次只从地铁车站的应急组织实施的四方面进行阐述,主要是应急基础、应急组织、应急演练和一站一预案,较为全面地覆盖车站的应急管理。
3.3.1应急基础管理
车站应急基础管理包含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联络及应急档案。应急救援队伍主要从建立、内容、更新方面进行明确。应急物资从配置、存放、保养、检查方面明确标准。应急联络主要从应急汇报、应急响应方面进行要求。应急档案从员工个人能力出发,根据岗位详细描述本岗位须掌握的实操技能、预案学习、演练参加情况及演练效果和问题,较为全面地体现员工的应急能力。
3.3.2应急组织实施
应急组织为应急的根本目的,提高车站员工应急组织能力,能有效地降低事故事件的影响程度。除日常演练的方式外,清晰的组织及响应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事发站的第一时间处置、相邻站的支援响应、管理岗和技术岗的响应,全面保障各层级在事发后,能快速、有效地处置,明确人员到场后的职责,防止场面混乱,降低事件影响。
3.4施工管理
车站施工管理不当常常会影响车站的客运服务,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第二天的运营。施工管理应在公司的框架下,将施工计划提报、审批,临时动火作业审批的内容中,明确具体流程、时间节点及责任岗位,从开始就严把。同时,将车站各类别施工请销点作业的具体步骤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进行明确,将施工相关台账、资料的存档及填写明确。提高整个过程的详细程度更利于新员工的熟悉掌握。
4结束语
在地铁线路快速扩张、市域化逐渐成为趋势的时代,车站安全体系规章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人员不足或摊薄所带来的问题,规范化管理能让人员迅速掌握岗位业务标准。同时,在标准明确、翔实的情况下,确保人员的执行力及积极性,车站良性氛围维持至关重要,需要管理上的平衡,通过人与法的平衡,从而为地铁线路的不断开通提供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沛东.基于模糊LSM-集值统计法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设计(上),2019,000(007):170-170.
[2]马云东,孙佳君,王洪德.基于OWA-AHP和熵权法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040(004):86-91.
[3]邵瑞,苏婷,白忠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9(4):125-126.
[4]胡宏毅.信息化技术在地铁运营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