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岛某地铁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于晶
[导读] 摘要: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于整个工程有重要影响,合理采用支护设计计算方法,结合建筑物建设的地质环境,加强过程监测,对于提高支护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城建院  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基坑支护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对于整个工程有重要影响,合理采用支护设计计算方法,结合建筑物建设的地质环境,加强过程监测,对于提高支护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青岛某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进行分析计算,旨在为软土地区支护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坑支护;围护桩;钢支撑 前言
        青岛某地铁站周边现状较为空旷,周边无控制性建筑物,无主要控制性管线。施工车站期间道路需进行交通疏解。
        基坑长243.95m,宽19.9m,深度为16.8m,基底位于全、强风化石英二长岩层中。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一级,地面最大沉降量≤0.15%H=25.2mm,且≤30mm。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15H%=25.2mm,且≤25mm。
        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1)沿线环境条件
        车站位于道路下方,地形较为开阔,地势大多平坦,场地地貌类型为滨海沼泽带(Ⅳ区),后经人工改造而成。
        2)地层岩性
        通过钻探揭示,场区第四系厚度15.2~19.2m,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全新统海相沉积(淤泥质)粉质黏土及中、粗砂(Q4m),上更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层、含黏性土砾砂(Q3al+pl)组成。基岩主要为石英二长岩(ηο53),局部为花岗斑岩(γπ53)岩脉,受区域断裂影响,部分钻孔中揭露有相应岩性的节理密集带。
        根据勘察揭示情况,本段地铁线路共揭示了13个主要岩土层,现按地质年代由新到老、《青岛市区第四系标准地层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
        第1层、素填土
        黄褐色,湿~饱和,密实,本层素填土为新港山路填海路基,回填年限约为10年,主要由块石、碎石夹强风化岩等组成。块石块径约20~40cm,部分块石块径大于50cm,平均厚度8.80m。
        第2层、粉质黏土
        灰黑色、灰褐色,流塑~可塑,夹有可塑薄层,含少量有机质及贝壳;有光泽反应,切面较光滑,见有铁锰氧化物条纹,韧性中等,结构性一般,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粉土、粉砂夹层,平均厚度4.26m。
        第3层、中、粗砂
        青灰色、黄褐色,饱和,稍密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砂质较均匀,局部夹有黏性土薄层及少量圆砾,平均厚度1.88m。
        第4层、粉质黏土
        褐黄色,可塑为主,含少量砂粒;有光泽反应,切面较光滑,见有铁锰氧化物条纹,韧性、结构性一般,具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中等。局部含中砂、粉土夹层,平均厚度2.56m。
        第5层、含黏性土砾砂
        黄褐色,饱和,中密为主,以长英质砂为主,以粗砾砂和风化碎屑为主,多呈黏性土胶结状,稍具塑性,含黏性土约10~30%,平均厚度2.42m 。
        第6层、全风化石英二长岩
        褐黄色,原岩结构基本上已完全破坏,岩芯多呈坚硬、密实土状,干钻可钻进,岩芯采取率85%~100%,平均厚度2.61m。
        第7层、强风化石英二长岩
        褐黄色,结构大部分已破坏,节理裂隙很发育,岩芯多为角砾~砂土状,手可掰碎,标准贯入试验跳锤,施工中采用合金钻进工艺,钻进平稳,进尺较快,岩芯采取率在65%~75%左右,平均厚度14.00m。
        第8层、中风化石英二长岩
        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多为碎块状~短柱状,锤击易碎,岩芯采取率在65-80%左右,平均厚度2.77m。
        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该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填土、中粗砂、含黏性土砾砂层,中间夹有粉质黏土及粉质黏土层,局部具有微承压性,隔水层不甚连续,潜水与微承压水局部贯通,主要接受侧向迳流及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侧向迳流为主,人工开采方式为辅。
        2 围护设计方案
        1、围护方案
        根据本站结构形式、场地条件及地质情况、周边环境特征,结合青岛深基坑施工设计经验,确定本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围护桩+内支撑+格构柱+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形式。围护桩采用Φ1000@1300灌注桩,第一道支撑采用混凝土支撑,水平间距约为9米;第二、三道支撑采用钢管撑,水平间距约为3米。
        2、计算参数
       
        3、土层信息
       
        4、支锚信息
       
        5、工况信息
       
        6、计算结果
        1)地面沉降:最大沉降19mm<30mm,满足计算要求。
        2)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位移-15.5mm<30mm,满足计算要求。
        3)整体稳定系数K=1.77>1.25,满足计算要求。
        4)内支撑稳定性计算(φ609,壁厚16)
       
        4 结束语
        本工程针对滨海回填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复杂条件的特点,采用采用围护桩+内支撑+格构柱+旋喷桩止水帷幕的形式进行基坑支护。
        由于本站回填土土层厚,内支撑轴力偏大,钢支撑稳定性计算成为本基坑设计计算难点;经过必选,通过设格构柱的方式减小钢支撑的计算长度,以达到基坑稳定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1] JGJ 120-201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GB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S]
        [3]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