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艾尔旺新能源环境有限公司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随着各类工作的推进,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得到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加强环境综合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本文对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分析
引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想在新时代实现国家经济的增长,必须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因此,面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耕地高强度利用与开发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正视农业耕层土壤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出台耕地休养的相关政策,加强耕地土壤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完善农田生态监测系统,不断增强当地土壤的肥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农业发展依靠的主要动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是钥匙。这样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农民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①农业要素投入量的增加;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品的增加。原因是:一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本品,如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带来的农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长期以来依赖要素投入的粗犷式增长动力逐渐势微,适应和引领农业发展新常态需要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农业长足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研究有利于在环境对农业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为农业发展注入长足发展的动力。
1.2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首先,国际社会对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作为农业进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追求吃饱转到追求吃好,人们的消费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农产品是否有害人体健康,增强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自然也就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所以应该积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管理,逐步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对日常消费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要求自然会精益求精,绿色消费是未来消费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治理主体较为单一影响治理投入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应该包括农业生产主体、企业等,而从受益主体来看,可以包括政府、公众、基层组织以及第三方组织等。但是,公众普遍认为环境污染与治理不是自己的事,缺乏污染治理的动力。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只能又是污染治理的发起者,又是执行者,其他主体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是必然的,环境污染主体不仅不会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一旦政府对环境污染不加监管,甚至会出现竞相污染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性不足,生活垃圾丢弃与污染物排放较为随意,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物资过度使用,工业生产污染排放成本低等,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2.2环境监管相对不足导致治理难度大
虽然在各类政策中,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各级政府也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环境监管的各类工作并不严格,甚至存在环境监管腐败。具体表现在对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中,缺乏合理的资源投入规划;对各类环境治理的执行弹性较大,当政府对环境较为重视时,环境治理监管较为严格,一旦政府环境监察结束,环境治理监管就较为宽松。另外是在环境监管中,由于污染源具有多样化、分散性等特点,环境监测需要充分了解土壤、水与生物资源等的特性,对监测的投入与能力要求较高,困难较大,不利于后续生态环境治理。
3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在不断递增,让农产品供给从温饱时期过渡到了充足时期,这样既使乡村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又有效解决乡村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推动粮食价值的不断增加。另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逐年递增,也让农业生产领域更有信心规划并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以此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镇化水平反映了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程度,并且也呈现了农业乡村经济水准的变化。伴随生态环境工程的展开,乡村乡镇化率呈不断上升形势。在乡镇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乡村人口比例也在逐步递减,不断向着乡镇化发展。乡村城镇化率的提高也代表了乡镇经济水平在逐步提升,这在一定限度上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经济的升级与转型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生态环境工程能带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4.1强化人才培养促进农业生态发展
加强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引入及培养,能有效解决农业人才欠缺问题。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人才引入,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才作用,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2开拓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农业密不可分,而构建绿色旅游通道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建立“农业旅游”的经济形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4.3以环境保护为约束条件,调整农业结构
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时,首先必须优先考虑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尽量做到种殖与养殖相互结合并达到动态平衡,这样既实现了农业的发展,又保证了农村生态环境不被污染的双赢局面。让农业生产和养殖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和废物循环再生化,为实现农村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农业生产要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经济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区域性种养平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5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对生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可从农业环境与农业生物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农业环境最主要部分是土壤,应对土壤质量加以普查。其中,土壤质量包含土壤生物学性质、物质性质及化学性质,侧重普查土壤中的生物,其是土壤质量最核心部分。鉴于目前土壤被破坏的情况,应先调整种植业结构,确保在粮食供应条件下,减少肥料作物的种植,尽可能少用农药及化肥,以免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农业环境和农业生物是管理农业生产的两大主体,除了确保农产品品质安全,还要确保口粮供应。总之,确保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平衡,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前提,因此,面对耕地土壤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应该通过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生态监测系统,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等方法改良耕地土壤环境,促进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鑫.生态环境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新农业,2019(20):29.
[2]王笑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李国祥.论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J].中国农村经济,2017(07):2-14.
[4]张春梅.绿色农业发展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杨丰铭.烟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D].烟台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