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一己之见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张敏
[导读] 摘要:农作物病害是寄主农作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农作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山东省宁津县宁城街道办事处  山东宁津  253400
        摘要:农作物病害是寄主农作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农作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本文拟对农作物病害及其防治问题进行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害 防治方法 抗病育种
        农作物病害是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外观上发生异常变化,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农作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 农作物病害
        农作物病害(plant disease)农作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2 农作物病害的危害
        农作物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如果农作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理化因素或生物因子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超过了农作物的适应能力,农作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作物就发生病变。例如蔬菜在冬春季节育苗,苗床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浇水过量或遇连阴天气,菜苗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沤根,严重时导致成片干枯,似缺素症。当农作物感染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常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一种逐渐地不断变化的过程,简称病程。农作物病害都有病程。农产品收获后,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也会发病,如感染了软腐病的大白菜在菜窖中能继续腐烂;感染了绵疫病的黄瓜和茄子,在贮运及出售过程中会出现白霉。与农作物病害相比,风、雹、昆虫以及高等动物。对农作物造成的机械损伤,没有逐渐发生的病变过程,因此不是病害。
        3 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农作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六种,这六种防治方法又各有其的利弊。
        3.1农作物检疫。农作物检疫又叫“法规防治”,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
        防止危险性农作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的安全,促进贸易发展的措施。农作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农作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农作物保护工作包括预防或杜绝、铲除、免疫、保护和治疗等五个方面。农作物检疫是农作物保护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农作物保护中的预防、杜绝或铲除的各个方面,也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值得提倡的一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某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计划中唯一一项具体措施。但农作物检疫具有的特点却不同于农作物保护通常采用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措施。
        检疫检验按检验场所和方法可分为:入境口岸检验、原产地田间检验、入境后的隔离种植检验等。隔离种植检验,是在严格隔离控制的条件下,对从种子萌发到再生产种子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检验不易发现的病、虫、杂草,克服前两种方法的不足。
        3.2抗病育种。抗病育种是利用作物不同种质对病害侵染反应的遗传差异通过相应的育种方法,选育耐病、抗病或免疫新品种的技术。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止蔬菜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效果稳定,简单易行,成本低,能减轻或避免农药对蔬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等。

抗病机制:蔬菜感染病害的程度是品种抗病性、病原数量和侵染力以及发病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抗病育种就是通过遗传改良的方法以增强品种的抗病性。品种抗病性按其专化程度可分为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两种。
        垂直抗性,又称专化性抗性。特点是品种对病原某些生理小种具有高度抗性,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不表现抗性。抗病反应通常呈过敏性坏死。在遗传上多为主效基因所控制的简单遗传种种抗病性特异性强,容易识别,受环境影响较小,基因转移容易。在番茄、马铃薯等自花授粉和无性繁殖蔬菜上广为利用。但缺点是常会因病原小种变异而丧失抗性。
        水平抗性,又称田间抗性。品种对某种病害多个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几乎保持在同一水平上。抗病反应包括过敏性坏死以外的抗入侵和抗扩散等多种反应。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产孢量少或孢子堆小等特点。抗病程度不如垂直抗性突出,多为耐病性,表现为延缓发病速度,推迟发病高峰。水平抗性通常属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数量遗传。优点是不易因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而丧失抗性。
        3.3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所采取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农业防治如能同物理、化学防治等配合进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农业防治措施与作物增产技术措施是一致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态条件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即可达到控制多种病虫害的目的,花钱少,收效大,作用时间长,不伤害天敌,又能使农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因此,农业防治是贯彻“预防为主”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根本措施,它在整个病虫害防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3.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用农药防治农作物害虫、病害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也称药剂防治。农作物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在有害生物大量发生而其他防治方法又不能立即奏效的情况下采用,能在短时间内将种群或群体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 许水平以下,防治效果明显,且很少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农药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使用方法灵活多样,能满足对多种有害生物防治的需要。
        3.5物理机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干扰,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物理因子包括光、电、声、温度、放射能、激光、红外线辐射等;机械作用包括人力扑打、使用简单的器具器械装置,直至应用近代化的机具设备等。这类防治方法可用于有害生物大量发生之前,或作为有害生物已经大量发生为害时的急救措施。
        3.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污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天敌防治。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 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等。
        4结束语
        总之,农作物病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害、提高农作物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必须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率。
        参考文献:
        [1]支世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技术,2018(11).
        [2]李茜.农作物病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