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张方格
[导读] 摘要:我国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山东祥瑞药业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509
        摘要:我国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这个阶段,化学工业已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持产业。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了化学技术创新的研究,并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培养化工安全工程人才十分重要。
        关键词:化工安全;人才培养
        引言
        工程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高校专业教育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背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安全管理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理念渗透在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对于企业发展甚至行业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新时代对化工安全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1新时代渴望拥有国际视野、拥有新知识的专家型人才
        当前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入学学苗质量不容乐观。由于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要求存在不同步,使很多毕业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很多的时间用在手机、网络和交友上。一些高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些陈旧,不能与时代发展所适应。因此,新时代渴望能拥有紧跟时代背景、拥有新知识的毕业生。
        1.2新时代亟需具有扎实专业背景,同时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面临着实际的工程项目时,需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
        1.3新时代呼唤高校人才能够利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接受高等教育的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2化工安全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2.1化工安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原理、内涵等相关知识
        化学工程与技术简称“化工”,是我国的一级学科,下又分设多个二级学科。多年以来,化工学科乃至专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对学科专业进行细分,发现虽然专业方向不同,但核心课程、骨干课程都是相同的,都以大量的化学实验和工程原理为基础,这些实验和原理又都与工程知识紧密相关。
        2.2化工安全知识蕴含扎实理论,又侧重工程实践
        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和完善,目前我国的化工安全已经日趋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已经趋于成熟,知识体系中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同时又避免本本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的本领。目前化工安全的很多毕业生工作后都从事于工程实践领域,因此化工安全知识与工程实践知识密不可分。
        2.3以化工为主线,通过学科交叉又涉及不同学科
        化工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从最初的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科方向,到目前多个二级学科下又分设不同的学科方向,可以看出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是非常的重要。在工程实践中,我们解决的很多问题既蕴含化工原理,又体现化工综合性实验,因此从高校的专业知识学习、工程教育认证到毕业后实践工作是一脉相承的。
        3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教学模式相对陈旧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严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依照学科逻辑,缺乏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在课程教授上,多依照教师的主观意愿,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全盘分析;在授课途径上,多以讲授为主,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无法满足“新工科”的教学要求。
        3.2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问题
        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上,主要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知识体系单一,忽略了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学科综合、交叉、补充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内实践基地多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实践课程设置的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师生均以参观的心态进行实践学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与经历。


        3.3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问题
        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新工科”人才主要是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等特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从各高校制定的改革方案文本来看,内容趋同性较大,并没有针对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不同专业门类的本科教育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4培养化工安全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重视工程教育认证,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首先,对于高校而言要从校级层面高度重视,应设立专门部门对工程教育认证负责管理。其次,对于学科的建设和改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划,并循序渐进地予以改革。第三,要发挥广大师生的力量,无论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各个方面,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育人。
        4.2将工程教育理念与学生专业教育紧密衔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工程教育仅局限于高年级学生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进行基础课的学习。实际上工程教育理念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要积极融入工程教育知识于平时的教学知识点中,专业教育更多体现是书本理论知识,通过引入工程知识来对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验证,这样取得的效果更好。
        4.3以学科交叉综合为核心,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知识体系
        不断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建立符合新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拓宽知识传授面,培养多元化能力与素质,将此贯穿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知识体系。
        4.4以新工科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以工程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等作为学校新工科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经济和满足产业所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使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包括所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工程设计、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团队、沟通交流和领导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态度。
        4.5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实践学习新跨越
        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是“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因此,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是当务之急。建设“新工科”进程中,高校应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4.6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引入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家为学生授课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学生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密不可分。引入高水平人才,不但能极大提高学生建设水平,更能够让学生接触更高水平的知识,通过高水平教师带领学生从事实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赛,通过高水平人才教学科研团队学生的帮扶等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科研解决问题的能力。
        4.7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合作才能够共赢,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如此。不同高校受办学资源、地域所限,不同学科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了解所在学科当前在社会上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查找学科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兄弟院系的发展经验。同时通过交换生培养、项目合作、学科交叉互补等方式,实现不同高校间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工科计划全面启动,高校大类招生的新形势,人才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培养具有化工安全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校内实训,既能将理论实践化,解决专业知识和实践生产脱节的问题,提高人才的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缩短了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距离,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从而提高新型化工人才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米红甫,王文和,张锐,等.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化工安全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8,000(018):84-85,88.
        [2]刘晋,石晨飞,庞峥.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体系调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程华,毕建洪,董华泽,等.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6):109-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