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自信中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邓弢
[导读] 摘要: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沃土,并不断传承与发展。
        重庆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1121
        摘要: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沃土,并不断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追溯文化自信的历史本源,厚植优秀文化的土壤,促进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践行,必将推动中国梦成为现实。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中国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汲取了历史传承的实践、经验与智慧,一脉相承的养分精华让新时代中国更加辉煌灿烂。
        一、关于“民本”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就载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古代政治家认为政权的长治久安与民众的安宁紧密相连。儒家继承了这一思想,孔子把“仁者爱人”作为自己的核心主张,倡导爱民、重民、教民,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平民阶层的人才脱颖而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道家也认为上位者应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墨家则提出“天下兼相爱而治”,都表达了尊重民心民意,才能治天下的理念。
        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为我国历代文化精英传承、推崇,宋代苏轼认为“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司马光则提出“民心决定政治兴亡”。至明清时期,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家对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晚清的严复、陈天华等提出民众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跨越。可以说,“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大共识,贯穿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始终。
        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讲演,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团结奋斗等重要内容。党的七大党章明确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总纲:“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本质上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升华。党把发展成果交由人民检验和评判,响亮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在消除绝对贫困的胜利奇迹里,党一直坚持将民生摆在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今年2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也是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关于中国梦
        《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社会,可谓是儒家的最高梦想,在这个梦里人人平等为社会劳动,财产公有;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衣食有着;有能者均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公职人员由公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和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加详尽、完整而美好,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首先需要权力的公有,与君权至上的古代政治现实产生了根本的分歧。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更是镜花水月。中国在漫长历史中,更多的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各朝统治者虽明白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却无法解决不平等阶级关系带来的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而来的贫富悬殊问题。
        但是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足够美好与让人向往,在中华文明和人类进步中艰难顽强地缓慢成长,给历代仁人志士积蓄着思想的源泉,提供着行动的动力。当近代中国长期封闭的社会格局被打破,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对大同世界作出了新的阐释,却未能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取得相应成果。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因国运衰弱挨打,从此一步一步沦为世界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中华仁人志士猛然觉醒,开始抛头颅洒热血的救亡图存。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为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国革命者带来希望和动力。社会主义学说迅速被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所欢迎、接受,随后又在工人阶级等社会民众中传播、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天下为公”的思维在中国民众中早有心理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藏着许多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相契合的共通之处,两者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共鸣。而马列主义的社会理想和斗争哲学,则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道路。
        如今,中华儿女已经一步步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并逐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这个中国梦,有着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于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阶段走好“新三步”的发展战略,承载着无数前辈英灵的努力与期待,闪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不断追求梦想与进步的荣光。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步入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格局,文化是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源泉。在开启新的一百年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厚植优秀文化的沃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知行合一,促进中国梦不断从理想变成现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