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区城市功能要素平衡研究——以济南高新区中心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刘淑梅
[导读]
        济南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山东济南  250014
        关键词:高新区 产业类型筛选  功能要素平衡 产业创新、人才集聚、空间聚合、配套支撑。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新区功能要素构成及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抓手,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我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2.2万亿元,上缴税费1.9万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税收收入的11.8%。中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受到全球瞩目。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功能要素发展不平衡情况显现,要加快中心区功能要素平衡,打造现代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新时代背景下高新区城市主导功能要素构成表现为四个主要方面:产业创新、人才集聚、空间聚合、配套支撑。以济南高新区中心区为例分析功能要素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产业要素筛选创新
        济南高新区中心区从创立初期起,就被赋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使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高新技术集聚区、济南市经济增长极。但现状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且产业类型集中在医药制造、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制造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虽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但在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新一代产业竞争中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不足,仍需上延产业链,扩大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渗透作用,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借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新区紧紧抓住“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机遇,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早完善自身重点产业布局,抢占发展先机,提升相关领域先发优势。重点依托自身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软件名城、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济南基地等重要载体优势,进行主导产业精选,注重发展行业应用软件、量子信息通信服务、集成路设计和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总部经济与金融服务业。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1、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器,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新型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集群吸引力和创新网络形态。
        2、建设互联网+应用基地,依托高新区大量现状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着力培育新型生产方式。
        3、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基地经济。依托汉峪金谷,快速建设,发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商业保理等创新型金融,持续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总部及其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以及央企、国企、大型民营企业研发总部入驻。分析国内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对现有产业进行精选,着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弯道超车,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二)、高层次人才要素集聚
        发展高科技,人才是关键。高新区凭借特殊优惠政策和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全方位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体系。与山东大学联合建设了齐鲁软件学院,与北京科研所联合建设了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设置了博士后流动站,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训技术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建立欧洲、美加等海外引才渠道和举办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加强与国外人才机构、协会以及国际高端智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落户园区。在人才引进、人才招聘、员工培训、大学生实训等各个环节,形成了覆盖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和基础人才的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
        (三)、空间要素优化聚合
        高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城市空间的支撑。现状产业用地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心区产业的升级改造。鉴于中心区土地利用率低,各类用地过度紧凑,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现状,中心区腾笼换业迫在眉睫。从产业和空间入手,重点解决产业重组和城市更新的问题。

首先对中心区产业进行筛选,发展楼宇经济,着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从空间角度提升空间品质,利用产业更新带来的契机,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打造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化新城;深入挖掘高新区中心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的互动;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支路道路网体系,缓解现状道路拥堵状况。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利于人才的吸引和企业落户
        (四)、配套服务体系要素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对企业服务政策和提升各类生活公共服务设施。
        1、设立运营服务基地 支撑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创业企业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产业链支持、平台支持、投资融资、项目申报、创业导师、知识产权、市场推广、交流、场地等一站式保姆服务,为量子企业成长、壮大提供全过程服务。
        2、提供多梯次产业载体服务。为满足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发展载体需求,园区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楼宇的多梯次载体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人才引进培养服务。
        3、建设完善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园区通过自行建设、联合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建成了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十二大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4、搭建多渠道科技金融服务。携手市软件行业协会与多家银行合作,搭建“小微企业互助合作信用贷款平台”,目前已累计帮助160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获得信用贷款额度近3.2亿元,有效缓解园区小微科技类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此外高新区由于发展较快,存在公共配套建设不足,布局不合理情况,通过腾笼换业腾出的土地一部分用于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必要的人才公寓、会议中心等。生态空间布局过度紧凑,没有开敞的公共空间,要着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引绿进园。构建“绿色立方城”,进一步打造网络化、功能化的绿色体系。现状交通支路网断头路较多,支路网密度偏低引起交通拥堵问题制约中心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阻力之一。完善路网布局,加快地铁建设,缓解交通压力。挖掘现状可利用空间,打造丰富的地下商业、广场空间,使之成为提升空间形态及功能的点睛之笔。建立辐射整个规划区的慢行系统,串联街头广场、社区公园、生态山体等主要的活动节点创造连续、完善、安全、生态的慢行系统。
        二、功能要素平衡实施保障措施
        (一)、承载空间保障。通过实施腾笼换业,为前沿产业提供空间支撑,推动中心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相关地块的收回工作,加快用地审批流程,及时为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有效的土地保障。创新土地收储政策,缓解因受上位政策影响,土地熟化单位难以做到资金平衡问题。
        1、提高收储土地资金支持力度 成立高新区中心区腾笼换业专项资金,保障城市快速持续更新。
        2、对于完善城市功能中增加的公共配套的地块收储费用,由财政补偿或周边经营性地块收益进行综合平衡。
        3、对于规划工业用地地块收储,建议调整规划为商住用地后再签订土地收储合同,或者待调整规划后的土地收益返还熟化单位。
        (二)、配套设施保障。制定全周期管理的实施机制。完善“决策-空间-资金-运营”全周期管理实施机制。稳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按照“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优先建设公共配套设施。
        (三)、政策保障
        1、制定腾笼换业项目土地收储专项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土地腾退进度。从财政资金中划出部分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申请企业提供补助资金或提供无息借款、贴息等方式以缓解企业新建厂区或搬迁资金压力。
        2、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充分用好现有高新区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总部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兑现已签订的招商协议约定政策,扩大以商招商的口碑效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为促进总部金融、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政策,管委会宜抓紧出台落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