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青岛市 266041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有了创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已经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全新的建筑结构模式和体系。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逐渐本土化,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方法探析
引言
由于政府部门近年来针对“装配式建筑”出台的相关规定、方案,在政策支撑方面给予了装配式建设领域便利、广阔的发展条件、前景,使装配式建筑工程规模、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收获到了诸多喜人的建设成就。然而,装配式建筑在目前仍为较为新颖的新兴产业,装配式技术同样为前沿性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需面对大量施工挑战,可造成最终建设成效与预期设想存在明显差异。对此,施工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更新装配式技术,逐一攻克工程施工考验、难题。强调工程建设中的工艺技术操作标准,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保证工程项目可在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的顺利竣工。
1装配式混凝土房屋建筑工程的现实意义
1.1绿色环保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作为一种新型房屋建筑技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一般采用外墙预制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模板的使用量。另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使用的预制构件是已经加工好的成品或半成品,可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能降低建筑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环保效益突出。
1.2有效缩短工期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新型建筑技术,能够在安装外墙的同时进行室内砌筑和装饰工程,实现建筑外墙装修和粘贴保温材料一体化。建筑工程中各项工艺能够同时开展,可有效缩短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期。
2当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施工方式,但由于其整体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在规范化水平方面较为滞后,导致其在管理方式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中装配式施工的标准存在差异,其大多仅仅只是为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对各类预制构件展开大量的生产,并且生产出的构件也较为零散,有着较大的安装难度,在部分关键环节以及重点环节中,也无法满足施工现场之中的具体安装尺寸,为施工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不良影响,只能在现场中对构件进行合理改造,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也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质量。并且在部分支撑部位中,没有达到标准中的设计强度,暴露出各种安全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设计阶段没有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直接采用套图的方式来设计施工构件,从而导致问题出现。
2.2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材料费用占据了整体预算的绝大部分,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获得更加优异的经济利润,会采用不同种类的材料,但有些材料自身的参数并不能满足工程的质量要求,并且在施工现场中,如果不借助各种现代化仪器进行检测,工作人员无法仔细辨别出材料的优劣,导致材料不合格情况下所生产出的构件很容易出现质量不均衡的问题,随着结构物的持续使用,建筑物出现开裂等严重问题,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管理方法探析
3.1灌浆技术
首先,施工单位应根据已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要求、约定对“灌浆料”开展配比、搅匀工作。秉持“少量多次”的拌和作业根本原则,在容器内增添适量的水,精准把控约3min的搅拌时间。随后再次加入标准比例的水,在保障灌浆料充分均匀拌合后,需施以静置,待其排气后才可继续执行灌浆任务;其次,在灌浆环节中,施工单位应对具体“灌浆量”科学掌控,预防“外溢”等不良问题出现,确保灌浆基本紧密性。在检验灌浆量是否正确时,可将其比较施工前设定的预期标准,当标准数额被真实用量明显超出时,则可代表灌浆充实性较为优质;最后,在操作灌浆技术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注重提前预留灌浆料的部分试料,留存余下灌浆接头,并对这类“试块”落实养护与质量检验工作,确定灌浆技术操作质量。
3.2节点防水措施
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外墙防水施工,施工单位应突出“优先导水、防水辅助、防排结合”这一设防工作根本准则。利用科学设计、制定排水路径的举措方法,导出已渗透于接缝中的水,搭配添设排水系统,防止自然水不断渗入室内。针对性使用水流基础的“自然垂流”定律,对墙板接缝样式设置为“内高外地”企口型。强调减压空腔,预防水流受毛细效应大量倒吸于室内。除混凝土形式化的防水方式外,施工单位还可运用橡胶质地的止水带及密封胶,保证预制墙板整体密封防水系统的稳定运转,实现高质的防水施工。
3.3预制构件质量及强度
对于装配式工程建设而言,项目整体施工质量、结构稳定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预制构件自体质量。因此,在预制构件批量生产加工中,施工单位应加强与构件设计单位的良性交涉、沟通,按照工程施工图纸将孔洞、埋件精准预留,多方位确保构件规格、尺寸、质量可与工程设计、技术规程实现高度符合;钢筋衔接同样应契合工程要求,混凝土振捣工作应强调浆料均匀性,而构件则应在专属环境中静置、养护7天左右才可运输、使用;另外,施工单位在接收预制构件后,应对其展开随机抽样检验工作,关注构件的尺寸规格、外观整体性。为保证预制构件持有的强度可契合施工标准,施工单位应对原料施以全方位检验工作,实时监测混凝土和易性。在混凝土板面浇筑工作中,需重视钢料所处位置及保护层实际厚度是否正确,及时纠偏浇筑环节推进中衍生、发现的不当问题,多维度防止钢材外露这一情况出现。
3.4利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平台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可以利用集成化的管理思想来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控制系统,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现代化的质量控制,在其中可以重新定义构件以及配件的生产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以一种更加完善的量化形式来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更加高效的储存以及采集,根据具体的数据信息要求来对构件质量进行仔细的分析。其中的检测系统作为整体平台的核心所在,其进行检测的前提就在于根据相关的工程标准及工作经验列出相应质量问题的核查清单,从中确定好需要进行上传的数据信息,使得施工现场采集出的数据信息能够更好地与相关要求进行匹配,展开定向的问题检测,只有在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工序之中;而数据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平台运转的七点内容,根据上一环节的质量问题,可以列出构件强度、钢筋直径间距、安装尺寸以及构件尺寸等多方面检测因素,借助各类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比如物联网、电子回弹仪以及激光扫描仪等,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而管理统计系统则是施工质量管理平台的关键内容,在平台的检测系统内部可以自动生成相应的管理统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子模块,分别为材料运输问题统计、生产问题统计、施工问题统计以及员工培训系统等,能够全方位实现数据信息的远程互动以及高效共享,从而在根本上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
结语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这项技术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高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和建设水平,推动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博.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170.
[2]雷兆吉.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大众标准化,2019(1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