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陈效贺
[导读] 摘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水土流失是主要问题,会导致洪涝、滑坡等灾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威胁居民生产生活。
        上海戎合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434
        摘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水土流失是主要问题,会导致洪涝、滑坡等灾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威胁居民生产生活。基于此,建议工作者以生态清洁为导向,以小流域为基础,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本文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入手,以某地区治理实践为基础,总结综合治理对策,推广成功经验。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
        前言: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优势,可综合评估当地水土流失现状,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因素,统筹区域各项资源,在均衡各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规划综合治理方案,实现生态可持续建设目标。就此,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研究具有鲜明现实意义。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
        为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工作人员在开展综合治理规划前,应明确相关工作要求,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细化来说,综合治理应满足如下要求:
        (1)综合性。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涵盖山、水、人、林地、田地与道路等多个组成要素,各类要素特点不同,需综合协调各项要素的关系,如扩大林地面积、利用坡地开垦田地、优化道路与田地布局等,尽最大限度扩大区域绿化面积,获得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1]。
        (2)人性化。就水土流失现象而言,其引发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在综合治理中,需遵循人性化要求,组织当地群众参与综合治理,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指导群众改进生产生活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对水土环境的破坏。
        (3)合理性。在综合治理中,治理措施多、治理周期长,为避免后续治理工作破坏前期治理工作成效,治理人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统筹规划治理措施,首先进行坡面、支沟及上中游区域的治理;再进行沟道、干沟与下游区域的治理,并做好治理设施的运维管理,保障治理的有效落实[2]。
        (4)系统性。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不仅可改善水土流失问题,还可推动产业发展,如农业、渔业。畜牧业等,治理人员应遵循系统性要求,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开展产业开发工作,强化当地综合效益[3]。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
        本文以上海某小流域为案例,结合其综合治理经验,总结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形成值得推广的综合治理方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该小流域总面积为25km2,存在河床冲刷、岸坡坍塌、水污染、绿化面积小等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覆盖当地农田、疏林地与沟道等区域,总面积为18.8km2,工作人员结合区域地理条件与治理要求,制定分区治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生态修复区治理对策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生态修复区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如疏林地、泥石流易发区(超过25°的坡上部)、水污染严重区域等。在案例小流域中,生态修复区的总面积为1624.58m2,制定的治理对策如下:
        (1)疏林补植。在小流域流经区域化,存在残次林与疏幼林,绿化效果较差,治理人员选择乡土树种(如毛竹、松树等)开展疏林补植工作,治理面积达52.34m2,为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工作量,疏林补植以见缝插针方式规划植物种植区域,在植物栽种时选择穴状整地技术,提高造林营林水平,加大绿化效益。
        (2)水污染治理。

以面源污染防治为治理核心,对小流域周边的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控制农田化肥的使用,指明可使用化肥的种类与数量,避免小流域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在周边村庄建设垃圾回收装置,在远离居住地的区域设置垃圾池,统一回收生活垃圾,避免过多生活垃圾倾倒在流域内,加重水污染;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生态修复区的水污染治理共涉及15个河道,长度为17.84公里,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其经验值得借鉴。
        (二)生态治理区治理对策
        在生态小流域区域,生态治理区是指农田与居住区,以坡度<15°的区域为主,水土流失问题集中于坡耕地。在案例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治理人员采用经济林建设方案,在坡下部区域,实施水平阶整地,将坡耕地建造为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大绿化面积。对于坡度在10°-25°的坡耕地,建造梯田难度较大,治理人员建设经济林,结合案例小流域的地理条件,连片治理,实施坡改梯整地措施,建造面积约15hm2的经济林。同时,为保障经济林绿化效益,治理人员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建造完善排水系统,在经济林的横向和纵向分别建造排水沟,并在合适位置开挖沉砂池、消力池,避免雨水冲刷林地,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三)生态保护区治理对策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区是指河流的两侧或水利工程周边区域。在案例小流域中,生态保护区包括干流、支流的河道两侧,实施如下治理方案:
        (1)生态湿地工程,治理人员选择河道宽阔位置与近岸浅水区域作为生态湿地建设区域。其中,宽阔位置栽种乔木、灌木与草木等植物,如水杉、枫杨、等,将植物以条带形状布置;在近岸浅水区域,栽种挺水草本植物、浮叶植物与沉水植物,如芦苇、睡莲、黄花狸藻等。在案例小流域中,生态湿地建设面积为0.5hm2,乔灌木规划于湿地四周区域,挺水植物规划于水体边缘与水深50cm以内的区域;浮叶植物与沉水植物规划于水深50-100cm的区域,显著提高湿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河道的水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
        (2)河道护岸工程。在案例小流域中,治理人员根据河道护岸的特点,设置两种工程建设方案。其一,通过柳树桩和块石建造护岸,选择大粒径的块石作为砌筑材料,单纯砌筑边坡,未实施填缝施工,为护岸的植被提供生长空间;其二,通过河滨码石和植被建造护岸,根据护岸的自然条件码放块石,保障结构的整体性。整个河道护岸长度约900m,覆盖整个干流,显著提升小流域边坡的抗冲刷能力,提高岸堤稳定性。
        (3)拦河堰工程。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拦河堰工程的实施,可拦截小流域的泥沙,具有蓄水作用,满足生产灌溉要求。在案例小流域的拦河堰工程中,治理人员综合分析河道纵向流动需求,确保小流域内水生动物正常生长,鱼类可顺利洄游,以散水坝作为拦河堰,选择大体积块石作为建造材料,按照上游石块面积大于下游石块的原则,自然码放,将石块堆砌为缓坡结构。案例小流域共规划4座拦河堰,干流和支流分别规划2座,总长度约20m。
        在上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治理人员遵循自然与人工配合的原则,规划治理方案,结合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状况与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材料,建设多道防线,保持正常水环境,增加绿化面积。同时,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配合,组织更多相关单位参与治理工作中,形成合力,强化综合治理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在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时,应遵循综合性、人性化、合理性、系统性要求。工作人员可采取分区治理方案,将小流域水土流失区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分别制定不同综合治理方案,如封山育林、疏林补植、经济林建设、生态湿地、河道护岸等,强化水土保持效果。
        参考文献:
        [1]郝咪娜,王莎,朱春波,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投资指标研究——以生态环境型和生态安全型为例[J].水利技术监督,2020(05):246-249.
        [2]赵黎明,夏小林,姚良卿.秉承新时代生态治理体系打造小流域清洁生产样板——以广德县九龙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20(08):13-15.
        [3]苏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治理模式探讨[J].广西水利水电,2020(03):94-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