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规划与黄河流域系统治理 曹春辉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曹春辉 李春建
[导读] 摘要:黄河是我国主要河流之一,黄河流域规划与黄河流域系统治理工作一直是国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新乡黄河河务局原阳黄河河务局
        摘要:黄河是我国主要河流之一,黄河流域规划与黄河流域系统治理工作一直是国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生产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流域附近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对黄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农业活动的增加,都导致了黄河流域的用水量大大的提高。使黄河出现了断流的情况。并且,黄河的水土流失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困扰了黄河流域很多年。对黄河流域进行系统的治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
        关键词:黄河;流域规划;黄河流域;系统治理
        引言
        黄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近年来,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问题更加突现,与水少沙多问题交织,使黄河水系统更加复杂。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需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水系统治理。新时期要根据治黄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思路,完善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措施。
        1黄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1.1黄河流域存在着水资源浪费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的提倡节约用水。但是在黄河流域资源浪费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黄河流域不断地进行城市化建设以及农业种植和工业生产,这些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黄河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水资源被使用,导致黄河无法入海。水资源的浪费使水循环系统无法正常的进行,导致黄河里的水越来越少。比如很多农户在进行农业灌溉时,使用的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溉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让土壤出现盐碱化的情况,导致土壤肥力越来越低。政府也可以免费对农户进行农业种植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如何进行农业灌溉,才是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最有帮助的,解决农业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1.2上中游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很重
        在人民治黄实践中,以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基础,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模式,逐步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防治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但因黄土具有含水率低、易饱和、抗侵蚀能力差等特点,加上地形陡峭、植被覆盖率低、坡耕地多等因素影响,历史上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持续推进,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防治取得很大进展,但黄河流域上中游防治任务依然不可小视,仅黄河上游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水土流失面积达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4%,每年有超过3000万吨的泥沙注入黄河,直接危及到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利水电设施,也对中下游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形成威胁。
        1.3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频发
        黄河中下游属于季风区,每年降水基本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天气干燥,降水比较少。这种分层明显的降水时间会导致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一旦水旱灾害发生,那么持续的时间就会很长,影响的范围也会很大,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也会对农业生产者造成一定的影响,黄河附近的土地土壤肥沃,并且灌溉方便,所以很多人都选择在黄河边上种植农作物,但是这也同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一旦黄河发生洪灾或者旱灾,那么农作物将会全部被损害。
        2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的系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2.1黄河流域防洪除涝保安布局优化策略
        一是优化上游防洪防凌减灾布局。按照“上控、中分、下排”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宁蒙河段的防洪(凌)工程体系。
        二是构建下游三滩分区治理格局。根据“宽河固堤、稳定主槽、因滩施策、综合治理”的思路,“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的理念,改造黄河下游滩区,配合生态治理措施,形成不同功能区域,构建黄河下游生态经济带。
        三是推进洪水防御社会化。

共享洪水风险信息,推进与洪水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及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开展防洪区洪水区划,公示禁止、限制和一般开发区范围,引导公众采取合理的开发建设和应对洪水风险行为。
        四是推动无内涝城市建设。对积水点、排水管线、硬化地面进行系统治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城市洪涝监测、预报预警分析能力,提升城市洪涝灾害防御的智能感知和智慧决策水平。
        五是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山洪预警精准度,提高山洪防御社会化参与度。
        2.2建立统一联动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在黄河流域治理方面,建立跨区域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参与的网络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作为进行治理政策和治理措施的统筹规划的机构,要建立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中央黄河流域治理与发展推进机制,制定与实施中央层面黄河流域治理与发展政策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黄河流域治理,通过成立新的流域管理机构或整合现有机构职能,形成全流域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裁决跨省的流域争端。同时优化和强化黄委会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定位,必要时可考虑设立“黄河流域管理局”。在提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管水、治水的水政职能基础上,充实流域保护、开发与治理功能,进一步理顺黄委与中央黄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领导机构、地方治理机构的职责关系,完善省际、市际等地方层面的协同治理平台,构建跨黄河流域各省的政府间协同网络。调整优化部门职能设置,建立地方政府推进流域治理的协同机构与机制。
        2.3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问题,国家要加快《黄河保护法》的出台,规定黄河上中下游的权利与责任。并且要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对于水资源浪费、污染等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大力地植树造林。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支撑体系。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政策法规,加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
        2.4优先推进深度节水控水
        黄河流域自然禀赋较差,但用水需求增长旺盛,优先推进深度节水控水是应对未来缺水形势的首要选择。根据黄河流域目前的节水效率与缺水程度,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全面节水,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农业节水要强调重点灌区的灌溉水精细化管控,工业节水要强调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生活节水要强调降低管网漏损。
        二是做好深度极限节水。在用水准入条件设置等多个环节采取极限措施,挖掘极限节水潜力,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做好资源性节水。严格落实总量强度双控制度,加强水资源超载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促进节水与增效的深度融合。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水资源超载区要严格落实“四定”原则,从压缩灌溉面积、降低高耗水产业比重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宜的产业模式。
        结语
        黄河流域的治理不仅仅是治理自然环境这么简单。治理的过程中也要同时关注到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并且抓住主要问题,把重点放在水资源污染、宣传节约用水意识等问题上。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秉持着着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加大对黄河领域系统的治理。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学报,2019,74(12):2431-2436.
        [2]黄燕芬,张志开,杨宜勇.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欧洲莱茵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启示[J].中州学刊,2020(2):18-25.
        [3]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4]新华网.《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EB/OL].[2020-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