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关系研究——基于文献的述评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杨小凤
[导读] 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始终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为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上海浦东  201204
        摘要:近二十年来中国始终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为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中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政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以及政策执行不力,中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效果不佳。这一重要现实问题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思考和实证检验。文章系统梳理了创新政策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的文献,发现已有文献基本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创新政策量化研究;二是产学研用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三是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文章最后发掘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新政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新网络
        1引言
        近二十年来中国始终把协同创新作为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而实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为了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开展,中央已经出台激励政策1600余条。然而,在对这些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切实激发企业协同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政府财政投入方式以及税收激励政策等政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基于短视的经济发展观,许多政策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政策制定与执行双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实际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是微观组织(产、学、研、用)的行为和政府政策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努力主要体现为政策制定与执行,它能起到组织、串联起网络中各类节点的作用[1],从而促进创新网络的有效运行[2, 3]。然而,由于政策制定不科学或政策执行不力,创新政策往往难以发挥既定的功能[4]。因此,科学地制定与执行面向中国企业需求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合理优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就成为做强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2创新政策量化研究
        2.1从政策本身出发开展的政策量化研究
        关于政策本身的量化研究,Gray[5]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将美国内华达州关于矿产权的活动浓缩成法律变革指数,并分析了法律变革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影响。后续学者们进一步从政策效力、目标、工具、类型以及政策制定主体等方面展开研究。Démurger等[6]根据各省设立的经济特区类型加权构成优惠政策指数,发现地理和政策要素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重要。Flanagan等[7]将政策目标划分为企业R&D需求、支持R&D机构、推进合作等。de Almeida和Guimarães[8]认为技术创新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增加研发投资、技术增加和激发创新需求等。Rothwell和Zegveld[9]将政策工具划分为改善技术创新要素供给面政策工具、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环境的环境面政策工具和鼓励市场需求的需求面政策工具。Borras和Edquist[10]将政策工具划分为规范市场技术的管制工具、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金融工具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软性工具。
        在中国创新政策量化方面,彭纪生等[11]从政策效力和政策目标两个维度描述了中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发现中国技术创新政策正逐渐通过各种措施的协同推动技术能力的提升。程华和钱芬芬[12]研究发现政策力度对技术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策不稳定性会抑制技术绩效;刘凤朝和徐茜[13]研究发现中国创新政策出台越来越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张炜等[14]对2001-2013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颁布的地方性创新政策进行典型分类和量化赋值,发现三省市创新政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实施力度和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然而,薛澜等[15]认为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激励政策和规制工具仍存在缺陷。
        2.2从政策执行角度开展的政策量化研究
        中国目前出台的创新激励政策很多,但是激励作用并不显著[16],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并不是同一件事[17]。国家制定的政策需要落实到地方,通过政策细化或再规划的过程,才能实现其政策目标[18]。连燕华等[19]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发现中国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执行率分别为37.81%和36.11%。
        然而,现实生活中考察政策执行情况较为困难。多数研究通过考察创新政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间接评估政策执行情况。中国作为技术追赶型国家,政府惯常将R&D资助作为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20]。政府R&D资助对象主要是公共研究机构和企业。关于政府对公共研究机构R&D资助效果,原长弘等[21]、饶凯等[22]认为这能够促进知识或技术从公共研究机构转移到企业,而范柏乃和余钧[23]的观点则与此相反。关于政府对企业R&D资助效果,Kang和Park[24]认为政府对通过刺激企业增加内部R&D投入、加强企业与国内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形式,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增加。Hottenrott和Lopes-Bento[25]认为政府R&D资助能够促进参与国际R&D合作的中小企业增加R&D投入。然而,张杰等[26]认为中国情景下政府创新补贴对中小企业私人研发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效应。魏江等[27]认为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政策是存在问题的。
        3产学研用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
        Freeman[28]最早明确提出创新网络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其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企业通过组织边界的拓展获取互补性的资源,进而从正式或非正式的跨组织边界创新网络中学习以获取和创造知识[29]。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建设高水平的企业外部创新网络能力,就有可能失去与外部知识源的经济合作关系,在企业创新与竞争中丧失先机优势[30]。
        3.1产学研用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受到其所嵌入的创新网络的影响。创新网络结构嵌入关心的是联结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着眼点在于“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结是否存在”和“连成的样子如何”[31-34]。已有研究多从整体、局域或个体网络结构三个层面测度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
        (1)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多样性等。Reagans和McEvily[35]、Tortoriello 等[36]认为以社会凝聚力和网络范围(网络多样性)表征的网络结构对组织内个体之间以及跨组织单元的知识转移具有正向影响。马艳艳等[37]发现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规模、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林润辉等[38]认为协同创新网络主要从资源效应和协同效应两个方面促进创新绩效,网络规模强调网络的资源效应,网络多样性强调网络的协同效应。
        (2)局域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在局域网络结构层面,学者们多侧重考察网络凝聚子群的情况。赵红梅和王宏起[39]认为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程度与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开放创新能力及其竞争优势呈倒U型关系。刘凤朝和马荣康[40]分析了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实现路径,发现各区域通过充分利用地理邻近的便利,逐步形成良性互动的技术转移空间凝聚子群。
        (3)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在个体网络结构层面,由于个体在网络中占据的位置对资源的获取和信息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个体网络位置度量(尤其是中心位置和中介位置)尤为重要。国内外学者[41-46]多采用中心度和结构洞刻画个体网络位置。马艳艳等[47]利用专利合作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规模不断增大、联系迅速增多、连通性越来越强,但是企业的中心度和中心势尚未真正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Lissoni[48]发现与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高校发明人在合作创新网络中更容易占据核心位置。Petruzzelli[49]等利用EPO专利信息探讨了研发合作网络中作为网络结点的高校的守门人角色。Graf[50]发现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高校与研究机构倾向于充当守门人角色,具有转移外部知识为区域所用的作用。Kauffeld-Monz 和Fritsch[51]发现在德国18个区域创新网络中,公共研究机构尤其是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知识交换过程。
        3.2产学研用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机制研究
        Barabási和Albert[52]首先揭示了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Barabási等[53]认为科研合作网络是无标度网络,网络演化由优先连接机制控制。Powell等[54]认为累积效应(accumulative advantage)、同好(homophily)、跟随潮流(follow-the-trend)和重复连带(multiconnectivity)等四种机制对高科技公司间战略联盟网络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网络演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现象——节点的退出,这是网络增长的限制因素。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会涌入新的合作主体,同时也会结束某些合作关系,呈现开放性特征[55]。Moore等[56]分析了节点删除对网络演化的影响。胡平等[57]认为在现实网络中,节点适应度的择优连接、节点的删除以及两端择优连接三种网络演化机制显著并存,并且对网络的度分布具有不同的影响。
        合作网络一直以来都是复杂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网络理论认为网络联结是随机的,而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结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节点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能力强、社会声誉好、技术先进的节点建立联结,这些节点进而能够成长为网络的关键角色[58]。
        4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创新战略,能够帮助合作伙伴从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以及利用协议保证创新产权的封闭式创新中获益[59]。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协同创新的内涵[60]、协同创新的模式[61]及协同创新的机制[62]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新熊彼特学派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必要的政府介入和政策支撑环境的改变可以为新的创新范式铺平道路,是协同创新的保障[63]。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政府主导与制度安排、自组织的协同机制。政府的政策努力能起到组织、串联起网络中各类节点的作用,帮助企业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和提高创新绩效[1,764]。Kuhlmann和Edler[2]、Arranz和de Arroyabe[3]指出包含在欧洲研发框架协议内的技术政策能够在技术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创新网络的建立。对于中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刘晓云和赵伟峰[65]认为政府应该从系统动力机制、资源供给机制、合作信任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5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5.1现有研究的不足
        现有研究在创新政策与创新网络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如果将上述研究成果直接用来阐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圆满地解决本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
        第一,政府政策努力主要体现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若政策制定不合理或政策执行不力,创新政策往往难以发挥既定的功能,这就需要科学地制定面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需求的政策,并提升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研究或者是将二者不加区别地视为一体,或者只是侧重考察二者之一,忽略了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逻辑联系,导致创新政策效果评估存在偏误。
        第二,网络中节点的进入或退出使个体网络位置发生改变,继而局域、整体网络结构随之产生变化。然而,现有研究往往注重单一层次的网络结构分析,忽略了个体、局域、整体三个层次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难以系统地揭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机理。
        第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健康有序运行是微观组织行为和政府政策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现有研究将创新政策与创新网络割裂开来,使得宏观创新政策调控缺乏中观网络基础,而中观创新网络治理缺乏宏观政策指引,难以深入揭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
        5.2未来研究展望
        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
        第一,以创新政策研究为基础,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双重视角出发,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量化评价模型,深化创新政策量化研究、揭示创新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规律,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现状与中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分析提供现实依据。
        第二,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拓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模型,识别中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演化路径,为突破传统界限,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合理优化中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提供理论借鉴。
        第三,在创新政策研究和社会网络理论之间找到结合点,将宏观创新政策制定、执行与中观创新网络治理相结合,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政策驱动模型,揭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对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中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丹, 闫长乐.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 管理世界, 2013, (12): 1-4.
        [2]Kuhlmann, S., Edler, J. Scenarios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Europe: Investigating future governanc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3, 70(7): 619-637.
        [3]Arranz, N., de Arroyabe, J. C. F. Can innovation network projects result in efficient performanc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 79(3): 485-497.
        [4]Dolfsma, W., Seo, D. Government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suggested typology [J]. Technovation, 2013, 33(6-7): 173-179.
        [5]Gray, A., Libecap, D. Economic variables and law development: A case of western mineral property [J].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1978, 38(2): 338-362.
        [6]Sylvie Démurger 等. 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 经济研究, 2002, (9): 14-23.
        [7]Flanagan, K., Uyarra, E., Laranja, M. Reconceptualising the ‘policy mix’ for innovation [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5): 702-713.
        [8]de Almeida, E. C. E., Guimarães J. A. Brazil’s growing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articles—how are we doing with review articles and other qualitative indicators? [J]. Scientometrics, 2013, 97(2): 287-315.
        [9]Rothwell, R., Zegveld, W.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the 1990s [M]. Frances Printer: London, 1981.
        [10]Borrás, S., Edquist, C. The choice of innovation policy instrument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3, 80(8): 1513-1522.
        [11]彭纪生, 仲为国, 孙文祥. 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 (9): 25-36.
        [12]程华, 钱芬芬. 政策力度、政策稳定性、政策工具与创新绩效—基于2000-2009 年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13, 34(10): 103-108.
        [13]刘凤朝, 徐茜.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2): 241-248.
        [14]张炜, 费小燕, 肖云, 方辉. 基于多维度评价模型的区域创新政策评估—以江浙沪三省为例[J]. 科研管理, 2016, 37(专刊): 614-622.
        [15]薛澜, 柳卸林, 穆荣平. OECD 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6]叶伟巍, 梅亮, 李文等. 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 管理世界, 2014, (6): 79-91.
        [17]殷华方, 潘镇, 鲁明泓. 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和政策执行力: 以外资产业政策为例[J]. 管理世界, 2007, (7): 22-36.
        [18]贺东航, 孔繁斌. 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5): 61-79.
        [19]连燕华, 于浩, 郑奕荣, 肖哲雯. 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研究[J]. 科研管理, 2012, 33(12): 23-29.
        [20]安同良, 周绍东, 皮建才. R&D 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 经济研究, 2009, (10): 87-98.
        [21]原长弘, 赵文红, 周林海. 政府支持、市场不确定性对校企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2, 33(10): 106-113.
        [22]饶凯, 孟宪飞, 徐亮, Andrea Piccaluga. 研发投入对地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活动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管理评论, 2013, 25(5): 144-153.
        [23]范柏乃, 余钧. 资源投入、区域环境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基于1994- 2009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1): 1656-1662.
        [24]Kang, K., Park, H.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R&D support and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innovation in Korean biotechnology SMEs [J]. Technovation, 2012, 32(1): 68-78.
        [25]Hottenrott, H. Lopes-Bento, C. (International) R&D collaboration and SM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argeted public R&D support schemes [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 (6): 1055-1066.
        [26]张杰, 陈志远, 杨连星, 新夫. 中国创新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估:理论与证据[J]. 经济研究, 2015, (10): 4-17.
        [27]魏江, 李拓宇, 赵雨菡. 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 中国软科学, 2015, (5): 21-30.
        [28]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5): 499-514.
        [29]刘洋, 魏江, 江诗松. 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J]. 管理世界, 2013, (3): 96-110.
        [30]王海花, 谢富纪.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结构测量——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7): 134-146.
        [31]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32]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33]Gulati, R. Alliances and Network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
        [34]Moran, P. Structural vs.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Sociall Capital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12): 1129-1151.
        [35]Reagans, R., McEvily, B. 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 240-267.
        [36]Tortoriello, M., Reagans, R., McEvily, B. Bridging the Knowledge Gap: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Ties, Network Cohesion, and Network Range on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Units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4): 1024-1039.
        [37]马艳艳, 刘凤朝, 孙玉涛. 大学-企业合作网络结构及对企业创新产出效应[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a, 23(6): 1-7.
        [38]林润辉, 谢宗晓, 丘东, 周常宝. 协同创新网络、法人资格与创新绩效——基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4, (10): 83-96.
        [39]赵红梅, 王宏起. R&D 联盟网络结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 34(12): 143-152.
        [40]刘凤朝, 马荣康. 区域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我国2006-2010 省际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的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4): 529-536.
        [41]Powell, W. W., Koput, K. 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1): 116-145.
        [42]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43]Zaheer, A., Bell, G. G. 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 Firm Capabilities, Structural holes, and Performanc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9): 809-825.
        [44]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 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 管理世界, 2010, (5): 118-129.
        [45]陈伟, 张永超, 田世海.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聚类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 2012, (2): 96-107.
        [46]周长辉, 曹英慧. 组织的学习空间:紧密度、知识面与创新单元的创新绩效[J]. 管理世界, 2014, (4): 84-97.
        [47]马艳艳, 刘凤朝, 孙玉涛. 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1b, 29(3): 390-395.
        [48]Lissoni, F. Academic Inventors as Brokers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7): 843-857.
        [49]Petruzzelli, A. M., Albino, V., Carbonara, N., Rotolo, D. Leveraging Learning Behavior and Network Structure to Improve Knowledge Gatekeepers'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0, 14(5): 635-658.
        [50]Graf, H. Gatekeepers in Regional Networks of Innovator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35(4): 173-198.
        [51]Kauffeld-Monz, M., Fritsch, M. Who Are the Knowledge Brokers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 Multi-Actor Network Analysis [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5): 669-685.
        [52]Barabási, A. L., 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J]. Science, 1999, 286(5439): 509-512.
        [53]Barabási, A. L., Jeong, H. Néda, Z., Ravasz, E., Schubert, A., Vicsek, T.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 [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54]Powell, W. W., White, D. R., Koput, K. W., Owen‐Smith, J. Network Dynamics and Field Evolution: 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5, 110(4): 1132-1205.
        [55]曹霞, 刘国巍. 基于博弈论和多主体仿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J]. 系统管理学报, 2014, 23(1): 21-29.
        [56]Moore, C., Ghoshal, G., Newman, M. E. J. Exact solutions for models of evolving networks with addition and deletion of node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6, 74(3): 557-568.
        [57]胡平, 王文, 刘志华. 综合节点异质性、删除及DPA的网络演化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8): 1-7.
        [58]Opsahl, T., Agneessens, F., Skvoretz, J. Node Centrality in Weighted Networks: Generalizing Degree and Shortest Paths [J]. Social Networks, 2010, 32(3): 245-251.
        [59]Davis, J. P., Eisenhardt, K. M. Rotating Leadership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combination Processes i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1, 56(2): 159-201.
        [60]陈劲, 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2): 161-164.
        [61]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2): 165-173.
        [62]解学梅, 徐茂元. 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以协同网络为中介变量[J]. 科研管理, 2014, 35(12): 9-16.
        [63]De Jong, J., Kalvet, T. Vanhaverbeke, W. Explor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tructure the public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pen innovation [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0, 22(8): 877-896.
        [64]白俊红, 蒋伏心. 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 管理世界, 2015, (7): 174-187.
        [65]刘晓云, 赵伟峰. 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5, (12): 144-153.
        作者简介:
        杨小凤(1982-),女,汉族,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通讯作者:
        马艳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技术创新,通信地址为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园区凌工路2号大连理工大学经管学院D351室,电子邮箱为mayy@dlut.edu.cn。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