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储备粮质量安全隐患及保障措施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毛陶然
[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粮食储备的由来,阐述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及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分析了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以中央储备储备粮玉环直属库有限公司为例具体从储备的角度就如何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履行储备粮的社会责任进行展望。
        中央储备粮玉环直属库有限公司  浙江省玉环市  317604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粮食储备的由来,阐述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及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分析了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以中央储备储备粮玉环直属库有限公司为例具体从储备的角度就如何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展开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履行储备粮的社会责任进行展望。
        关键词:储备粮;质量安全;隐患;保障措施
        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关系着国运兴衰,是治国安邦的首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公告,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缺粮、饥荒”等词已逐渐被大多数中国人从记忆里忘却,但是粮食连年丰产、国家库存充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依旧不容小觑,粮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出现产量减少、品质下降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粮食污染事件也频有发生。
        一、粮食储备、粮食安全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
        (一)粮食储备
        自古以来,粮食储备就受到君王的重视。正所谓““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就已经采用地下或半地下窖穴为主的粗放粮食储藏方式;先秦时期,“积储备荒、积储备战、积储安民”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思想进入萌芽阶段;秦汉时期耿寿昌提出的平仓制思想更是对粮食价格的稳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影响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便是粮食储备制度;再发展到现阶段,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已经愈发完善,当前的粮食储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战略储备(“506”);二是备荒储备(“甲子粮”);三是后备储备(专项储备);四是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对于承载主体而言,我国的粮食储备以国家储备和市场储备为主,社会储备和周转储备为辅,其中国家储备又包括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
        (二)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选择”。概括成三点内容既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和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我国的粮食储备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六点粮食安全目标:一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实现粮食供求均衡;二是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保证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三是稳定物价水平,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四是通过贸易调节,弥补总量缺口,优化品种结构;五是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六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以上这些目标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三)粮食安全与粮食质量安全
        有学者研究认为粮食安全可以细化为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价格安全,其中粮食质量安全又可分为粮食生产质量安全、粮食流通质量安全和粮食消费质量安全。一条完整的粮食供应链,从粮食生产开始,到加工运输、储存,最后流向消费者手中,质量安全均存在各种隐患。粮食生产质量安全会受生态环境、技术和监管等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业污染对粮食作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粮食流通涉及收购、运输、存储、加工、进出口等活动,因此粮食质量安全可能会受霉变、虫害、有害添加物或者夹带有害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源于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和消费行为。
        二、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粮食生产源头存在的隐患
        现代农业中,由于城市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成为适应粮食数量需求激增的主要捷径,化肥、激素、农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恰巧迎合了这种需求。由于产量的增加,粮食种植期间病虫害的发生的概率也随时增大,对农化肥依赖性也越高,现有研究表明由于过度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至部份粮食中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二)储备过程中存在的隐患
        一是对于南方高温高湿的地区而言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容易品质下降、发热结块、极易发生虫害、霉变并产生毒素污染。同样,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因产量大,收割时粮食水分大,其中玉米水分最大能达到40%左右,稻谷最高能达到 25%左右。若在没有完全烘干到安全水分以下便直接进行储存,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霉菌真菌大量繁殖,为粮食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二是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虫害,采用磷化氢进行熏蒸杀虫是目前国内粮食储备企业的主要做法,但药剂的长期、过量、不科学的使用,致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灭虫效果减弱,导致药剂的使用量及使用次数不断增加,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熏蒸剂在粮食中出现残留超标问题,并且在粮食出库时,很难有效做到残留物的过筛清理工作。
        三、储备粮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以中央储备粮玉环直属库有限公司为例(下称玉环库)
        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实施全过程管控,质量调查、质量巡查、质量验收、质量普查、出库检验等工作及时规范开展,质量数据真实可靠,相互印证;中央储备粮和当年新收获、自收自储的政策性粮,定等指标达标率要求100%、非定等指标达标率需达到总公司下达的分区域考核值;中央储备粮品质宜存率需达到总公司下达的分区域考核值;中央事权粮食重点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影响粮食加工品质的指标无劣变现象,无食品安全风险事故。


        (一)配合做好收获粮食质量安全调查
        根据上级公司质检制定的质量调查实施细则,对所在属地当年收获粮食原始样品进行采集和检测工作,及时上报收获粮食质量情况,为粮食收购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做好入库质量管控
        一方面抓好入库源头,坚持做好出入库粮食质量检测把关工作和执行质量专报制度,杜绝出现不合格粮食入仓现象。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常规质量指标、储存品质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及有关要求。食品安全指标主要包括有害重金属、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以及经有关部门风险评估增加的指标或规定的其他指标。严格做到每车(船)检测,500吨批次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报送上级公司仓储管理处和质监中心。满仓后及时组织开展满仓自检和向上级公司质监中心申报数量质量验收,并以上级公司3、9月份质量品质检查文件为依据,配合质监中心做好质量品质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为下步仓储保管提供依据,提出下步轮换出库建议。另一方面规范配置检验仪器,提高质检人员检测水平。按质检要求进行配置检验仪器,覆盖质量、品质及卫生指标的检测;派遣质检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质检人员的能力水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做好静态储存期间质量管控力
        1.储粮安全
        根据“四无粮仓”“四无油罐”有关定义和标准,仓房达到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标准,油罐达到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的“四无油罐”标准。
        2.绿色科技储粮技术应用
        目前绿色储粮技术取得较好成效的是控温储粮和气调储粮。科学制定夏季控温方案,定期组织开展粮情分析,综合运用空调、谷冷应急降温等技术开展控温管理,实现不同品种、不同仓型的控温目标要求。同时针对不同品种粮食的保管特点,专门制定了安全储存管理方案,结合不同粮情,对症下药。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局部杂质聚集,也会出现发热现象,但通过精准分析判断,确定深度及范围,查明具体原因,采取粮面翻扒、单管风机局部处理等措施,有效排除了储粮安全隐患,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气调储粮即是利用充氮气进行气调储藏的方式,一方面使粮食处于缺氧的环境,从而减缓粮食陈化,另一方面替代常规熏蒸药剂杀虫作用,预先介入进行防虫、治虫处理,不增强虫种的抗药性,可有效消除储粮药剂对粮食、环境造成的污染。
        3.规范做好质量档案管理
        检验员会对来样进行编号登记,记录样品的来源、状态、检验目的等信息,详细真实记录原始实验数据,检验结果有据可循。粮食质量档案实行一仓一档管理,真实反应粮食质量品质的变化情况。各类质量档案由专人管理、专柜存放,实现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的目标要求。
        (四)做好粮食出库质量管控
        仓储人员需综合分析粮食入库和储存过程中质量品质指标变化情况,根据业务通知,严格做好轮换出库中央储备粮出库前检验工作,及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出库前质量品质等指标检测工作,并确保检验报告符合3个月的实效性,在确保粮食质量品质在规定指标内方可进行正常出库流程。
        四、履行储备粮的社会责任
        粮食质量事故最能反映粮食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推广社会责任理念,可以健全粮食质量责任体系,近年来,国有粮食企业逐渐重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如何履行储备粮的社会责任,一要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不断完善质量安全内控体系,深化全员目标责任制。二要实现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是:新进入库存的中央储备粮完全符合粮食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及有关要求;库存期间粮食质量达标率和综合品质宜存率保持高水平,杜绝产生食品安全污染;存在质量问题的粮食及时得到有效处置;不发生较大以上储存事故,不发生粮食质量安全事故(事件)。三要实施全流程质量安全管控,积极推行先进的保质减损储粮技术,不断提升中央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能力,提高实现“两个确保”水平,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下游和公众提供优质安全的粮源。
        参考文献
        [1]朱湖英.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粮食质量安全研究[D].湘潭大学,2017.
        [2]朱湖英,肖国安,王文涛.论粮食质量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2):113-121.
        [3]曾晓昀.粮食质量安全:中国《粮食法》安全价值之实现[J].学术论坛,2016,39(06):79-83.
        [4]刘星. 东北地区粮食储备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周建新,王水汀,杨国峰.储备粮质量安全的隐患与对策——以南京市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06(01):77-78.
        [6]黄季焜. 对近期与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的再认识[J]. 农业经济问题,2021(01):19-26.
        [7]金泽. 浅谈当前粮食质量安全[J]. 现代农业,2021(01):77-78.
        作者简介:
        毛陶然(1963出生)、男、籍贯(浙江江山市),大学本科毕业。现任中央储备储备粮玉环直属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经济师、政工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