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现状分析和治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李佳玲
[导读] 摘要:人行横道线俗称“斑马线”,也被称作“生命线”。在斑马线上行“礼让”之礼,不仅是为了尊重生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地体现。
        浙江农林大学
        摘要:人行横道线俗称“斑马线”,也被称作“生命线”。在斑马线上行“礼让”之礼,不仅是为了尊重生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地体现。本篇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法,了解并分析杭州市民在“礼让斑马线”的法规提出后,对杭州市的交通状况变化以及机动车礼让感受情况,发现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政策实施仍然存在对行人监督不够,道路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并就此提出提高居民出行素质、加强宣传、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礼让斑马线;礼让行人;杭州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根据公安部的统计,2020年全国的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4.56亿人。目前,全国已经有7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1]。日益增加的机动车数量给有限的道路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车冲突成为了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严峻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因机动车未按照规定礼让导致的事故占全国交通事故的90%[2]。
        “礼让斑马线”是指机动车在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在行经无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时自觉、主动地减速行驶、停车让行或避让的文明行为和现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机动车驾驶者无视法规条例,肆意加速过行;也有行人灵活利用过街安全间隙强行过街的。“礼让斑马线”的提出,会有效缓解人车冲突,增强人行横道上的秩序,提高交叉路口的交通安全以及通行能力。本文将通过对杭州市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调研,发现杭州市“礼让斑马线”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总结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使得“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州市更响亮的名片。
        一、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施行
        杭州是全国礼让斑马线的标杆。早在2005年杭州市公交集团就在公司章程中提出的“人行横道前礼让行人”,在2007年杭州市公交集团正式制定了《公交营运司机五条规范》,明确规定公交车“行经斑马线时减速礼让”[3]。2009年过后,杭州市文明办和交警部门共同推出多项交通整治行动和系列宣传,全社会就“斑马线礼让行人”开始达成共识。2010年1月,《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单车考核细则》实施,规定出租车在斑马线前不减速、未停车让行、未避让的一次扣10分。从2013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城市交通五年治堵工程,杭州交警将深化“礼让斑马线”行动作为交通治堵的重要措施,积极完善行人过马路设施。2014年,杭州交警再次推出新举措,专门在无信号灯斑马线前设置电子警察,智能抓拍车辆不礼让行人的违法行为。2016年3月,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正式被写入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由此,斑马线前的礼让行为从倡导的道德风尚固化成为必须恪守的法规条款,真正实现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本义和目的。
        二、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调查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研随机抽取了50位杭州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男女比例1:1.5,年龄跨度从15岁到75岁,有驾车超过十年以上的人,也有从未驾驶过车辆的人,以此来保证调研的全面性。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市民对政策实施后杭州交通的基本感受
        根据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对于“礼让斑马线”的政策法规,有18位市民选择完全了解,占比36.0%;有27位市民选择了基本了解,占比54.0%;有6位市民选择了不太清楚,占比12.0%。这表明大多数市民都能对“礼让斑马线”的政策有所了解。随后,通过采访市民在杭州市“礼让斑马线”政策实施后,对市区内的交通状况的感受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30位市民选择行人和车辆都可以很好地遵守交通规则,占比62.0%;有18位市民选择了机动车更能遵守交通规则,占比34.0%;而选择行人更能遵守交通规则的仅有2人,占比4.0%。这表明相对来讲,行人与机动车之间,大众普遍认为机动车更能遵守交通规则。
        2、不同身份对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感受情况
        通过访问机动车驾驶者,我们发现作为机动车驾驶者,有46位驾驶者都表示会在斑马线前主动礼让,占比92.0%;有3位驾驶者表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占比6.0%;另外仅有1位驾驶者表示自己没有礼让过,行人会自动停下来,占比2.0%。这表明绝大多数驾驶者在生活中都会主动礼让。
        而作为行人在经过斑马线渡过路口时,有39位市民表示在道路上经常被礼让,占比78.0%;有10位市民选择偶尔会被礼让,占比20.0%;仅有1位市民表示从未受到礼让,占比2.0%。

这表示行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礼让,整体来说行人过街的交通安全可以得到满足。
        3、市民对杭州市“礼让斑马线”车型选择情况
        通过对市民心中哪种车礼让率最高的问题收集,我们发现公交车是主动礼让率最高的车辆类型,有35人选择,占72.0%;其次是私家车,12人选择,占22.0%,最后是出租车,3人选择,占6.0%。这和杭州市实施“礼让斑马线”这条法规的进程有关,先“公”后“私”,由公交车慢慢推及到私家车,由“公”字开头的车带动先行礼让,最后实现全民主动礼让。
        三、杭州市“礼让斑马线”施行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行人的监督
        “礼让斑马线”的政策出台极大地规范驾驶者的行为。但在现实中,在交警看不见的地方,行人横穿,抢最后一秒信号灯,在斑马线上逗留的行为层出不穷。开展的“礼让斑马线”宣传过于侧重要求机动车“礼让行人”,而对行人过人行道时没有严格要求,使得部分行人认为只要我在路上,所有机动车都应该给我让行,造成误区。
        (二)非主城区礼让意识薄弱
        在杭州主城区内,机动车的让行意识基本到位。而非主城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监管盲区,导致了许多驾驶者的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机动车不用礼让行人的误区。另外许多在非主城区的驾驶者是迫于处罚的压力而被动礼让,并没有将“礼让斑马线”内化为自觉意识,因此时而发生机动车和行人抢行,机动车鸣笛催促行人快走的情况。
        (三)实际道路交通设计不合理
        部分道路斑马线的设计十分不合理,在车流量大、人流量大等地方出现了百米内两条斑马线,若在上下班高峰期,驾驶者频繁减速极易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事故。也有在一些较宽的路口斑马线过长,使得行人过马路只能跑过去。有些斑马线中设置了等待区,然而在烈日炎炎或者是暴雨的情况下,等待区变成了行人们的煎熬区。
        四、对杭州市“礼让斑马线”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文明交通意识
        文明礼让是相互的,不仅要求驾驶员自律守法,还需要行人对红绿灯规则的遵守。加强宣传,在市公共场所等地进行广告传播或电子设备提示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引导群众对礼让斑马线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车让行、人快走,让广大居民了解礼让斑马线对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市民都主动参与、自觉做好礼让斑马线,让“礼让”成为人们日常习惯。
        (二)优化道路交通,完善基础设施
        要充分考虑市中心人车流量大,灵活性强,行人过街特点及规律,科学设计出便于机动车减速礼让以及行人方便出行的斑马线,并设计相应的电子设施提示行人,以此减少人车冲突。科学合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信号灯及相应管理设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每一个交叉路口都应该有相应的标识提示,在全市范围内,不放过任何无名路段。
        (三)利用智能信息平台,开展人车信任合作
        利用现代化智能信息平台,开展驾驶者和行人之间的云交流,给双方提供表明自身立场和倾听对方想法的空间,互相理解信任。交通部门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道路交通不文明行为适当进行曝光,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形成一种外部约束。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需要交管人员、机动车驾驶者和行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李佳玲,(1999-),女(汉族),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注释: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统计分析[J].道路交通管理,2020(02):7-8.
        [2]张一琪. 人车礼让,你好我好[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01(005).
        [3]杨逢银,李梦婷,杨锦雯.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的衔接机制研究——基于“礼让行人”社会治理实践的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05):74-80.
        [4]吴文倩,赵双双,李富菊,高园园,马欣.西安“车让人”工作的效应、问题及完善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19(09):54-57.
        [5]林海珠.武汉市机动车“礼让行人”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2):155-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