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赵现锋
[导读]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机构,是由政府直接利用国有资产设置的,从事教育、卫生、科研等社会服务的职能单位。
        身份证号码:13052819800502xxxx  石家庄市住房维修资金管理中心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机构,是由政府直接利用国有资产设置的,从事教育、卫生、科研等社会服务的职能单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管理仍然存在各种不容忽视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单位业务正常运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保证单位的财务活动在阳光下操作,保证财政资金合理规范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1.1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可持续发展
        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的资金量大,业务类型多,社会关注度高,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使得经济活动的开展更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便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行使各项公共职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划化科学化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关系着国有资产的完备、安全。只有内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只有内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得到保障,才能确保单位资产的合理使用。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管控的职能部门,也是国家指令的具体执行机构,相应地,单位本身也具有资产的使用权,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内部工作人员也应确保国有资产不出现恶意流失、损坏等情况,即保证资产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在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科学系统化地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可以实现单位资产的全面管理,做好监督与控制工作,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备。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风险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竞争压力较小,从而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工作效率较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较强的风险防控意识,从而导致其内部控制不力。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更注重业务开展,认为内部控制工作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与单位其他部门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较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单位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工作也缺乏积极主动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存在误解,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财务制度当作内控制度执行,对于单位专项资金仅对其开支范围进行限制,无法保证单位资金安全。
        2.2内部控制制系体系过于单一,存在不完善现象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单位不能足够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照抄主管部门或同行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对本单位的存在内部控制实际情况不分析,缺乏总结性针对策略,又不主动学习新的内控管理知识,造成缺少科学的内控管理办法,没能形成卓有成效的内控制度。而内控制度未能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体系,很难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形成重大风险;如果单位不重视内控建设,就难以保证过于单一的内控体系不产生重大缺陷,就难以保证部门管理、不相容职务分工等方面工作相互制衡的作用。
        2.3信息化水平较低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当与时俱进,时时更新,充分利用高科技及信息技术来提高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率,使之更加便捷、高效。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信息化水平也就越高,相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信息化水平也就相对落后一些,因此部分信息化比较落后的行政事业单位会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维护外包给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解决问题,而且投资成本较低,但这种外包的方式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过分依赖外包企业,使各行政事业单位缺失了自主创造性的能力,无法与单位自身实际相结合,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无法获得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决策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另外,信息化水平过低,单位各个部门之间很难做到信息共享,沟通困难,严重影响了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
        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3.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执行力度
        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落实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持续的发展、管理质量的提高、风险的防范化解,更有利于公共服务社会效益的实现。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组织各单位部门检查各项规章制度并对照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对规章制度的缺失及不足进行补充,完善各项内控制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符合单位发展的内控制度,避免与实际脱节;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分清岗位职责,全面梳理业务和职责流程,按照现有业务管理办法等内控制度,对照实际工作情况,查找关键点,排除风险点,在内控风险点排查过程中既坚持基本原则,又不照搬照抄,既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对重点内容,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务求找准、找全潜在的风险;最后,强化制度执行机制,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制定合理的执行标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建立奖惩、培训、评价、轮岗等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地落实。
        3.2重视资产管理工作
        资产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劣会对单位的最终工作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管理人员在进行资产管控的过程中,一方面应遵循职务分离的原则,确保不同的资产工作环节如采购、验收、领用等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另一方面可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清查手段,对资产的使用期限、涉及范围、使用流程等予以明确,不断推进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保护单位内部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对于一些损毁或已经达到报废年限的资产,应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加以处理,做好监督把控工作,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
        3.3加强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工作,根据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发挥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最大效用。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等问题,应针对此方面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采购、使用、维护、分配、处置全过程管理,进而实现单位内部控制所需功能。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专业维护,确保信息系统高效应用。
        3.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岗位设置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知识学习。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与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人员业务能力,从观念上改变财务人员原有的自我定位。对财务人员开展定期培训,设立激励机制,充分挖掘财务人员的自身潜能,通过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人员内控意识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避免财务活动中一些违规现象。此外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中,应及时注入新生力量,招聘高素质、具有现代专业能力的财务人才,不断将新的技术、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传统财务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结论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还会不断遇到新问题,要不断探索,提升内控意识,制订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高效的内控监督管理体系,为大众提供更好更多的公共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彦.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0):173-174.
        [2]薛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改善措施[J].商讯,2020(27):159-160.
        [3]徐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8):51-52.
        [4]邓春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优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8):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