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富
身份证号码:37078119891215****
摘 要:生化工业是21世纪最重要的工业,涉及的行业和技术众多、复杂。我国生化工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水平较低,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当前我国生化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我国生化工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化工产业;问题;解决策略
1当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物化工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化工已形成一定规模,总体上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生化工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2国家统筹规划管理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生化工业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就,但与欧美国家的生化工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对整个生化工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全国统一规划管理的生化产业,也没有统一集中的业务、职能和规划指导部门。生化产业是一个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产业的产业项目。目前,各职能部门和单位之间缺乏相关联系和统筹管理机制。它们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我国生化产业发展存在各种障碍,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生化产业的发展。
1.3 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生化工业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目前,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资本投资,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化工产业周期长、资本投资大、风险较大等。,这使得国家对生物化工产业的投资非常有限。外部资金主要是银行贷款,目前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我行希望将资金投向产业周期短、资产投资风险低、产业成熟的行业。对于生物化工行业,银行态度谨慎,而生物化工行业恰恰需要大量资金。当前行业资金的缺乏,对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桎梏。
1.4产业的技术人才缺乏
目前,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流通渠道也非常畅通便捷。欧美生化产业比较发达,配套设施比较完善,收入和待遇也比较丰富。我国生物化工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许多生物化工行业的人才流向国外。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了生物化工行业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校更加重视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有效的实践技能。然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国内经验后,往往流向海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相关技术人员觉得自己的工资与收入不成正比。而且,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生化企业的生产水平还很低。
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观念也相对落后。当然,现有的技术人才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也不能得到更先进的思想。各种原因导致我国生化工业发展中技术人才的不断流失。
2我国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的解决建议
本文经过深入探究分析我国生物化学工程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和发展高档次产品。比如,要加大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此外,生物化学工程的发展也是多元化的,重点生产生物色素、微生物多糖、工业酶、表面活性剂等多种精细化工产品,以及传统工艺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不断扩大生化产业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出台更有效的措施,鼓励建设大型生化企业,使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从而节约生产成本。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有能力发展生化产业的企业加入技术开发队伍,向创新型生化企业方向发展,淘汰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低的企业,从而提高我国整个生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扩大我国的竞争力,扩大我国生化产业的规模。
2.3加大生化工程教育投入。因为人才是基础,为了提高中国生化工程产业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生化工业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热点。在我国,从事生化生产的技术人员大多是传统化工的从业人员。因此,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操作能力较低,思维较为传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化工程发展问题,必须重视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生化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2.4重视专业技术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据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缺乏重视和了解,我国各行各业因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失去了市场,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我国生化工程领域也不例外。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还不够,原来开发的产品被别人占了。这样一来,科研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很快受到抑制,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企业人才流失加速。因此,必须重视对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结术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生物化工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新技术的研究,从催化方法、生产工艺、材料等方面拓宽生物化工的研究领域,通过多渠道颠覆传统的生物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利用新技术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生物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发挥生物化工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文赫.生物化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产业创新研究,2018(05):92-94.
[2]李杨名.生物化工行业现状及其污染治理[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