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可
33028319840228**** 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在当今智能建筑,有非常精确的和复杂的电子设备,以及很多线,以便其耐电流和电压进一步降低,所以很容易被闪电击中,这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有效地保证建筑的安全,相关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建筑在抗震设计的应用这一方面实现有效的加固。这样就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抗震运行的稳定性,有效的保证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有效的避免了雷击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应用
导言:不同阶段的建筑施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目前的施工中,智能建筑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应用增加了线路的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产生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抗震技术的应用中必须增加更多的抗震技术要求,使建筑的安全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并通过不断的应用实践,对抗震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更科学的改进和优化,达到更高水平的抗震性能。
1抗震设计应用的原则分析
1.1 可靠性的原则
在抗震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可靠度原则,这对抗震体系的正常工作和抗震设计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而言,人们最关心的是抗震设计的应用和建筑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建筑抗震设计的应用中,应该考虑建筑的特点,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只有这样,抗震设计应用才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
1.2实用性原则
在抗震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造价越高就能达到越好的抗震效果,而是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使造价更加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抗震设计在应用中的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应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
2 建筑工程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地区分布广泛,强震频发。许多城市处于地震带,因此建筑地震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500多万所房屋倒塌,近7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倒塌的建筑物造成的。由此可见,地震灾害的破坏是由于地震波对建筑物整体稳定性的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实际建设工程中,完善抗震工程措施,发展隔震阻尼技术,对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时,地壳的运动产生巨大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剧烈的振动,因此,地震源附近的建筑将会破坏和倒塌由于地震的影响,威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相关的人员。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反而会遭受非常强烈的振动,从而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大,建筑物就能很好地抗震。因此,施工单位在运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的破坏。目前常用的地震技术有两种。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的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地震。二、结构抗震技术,即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中科学运用抗震技术提高减振值,以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4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抗震技术的应用
4.1 支撑技术
为了解决设计因素造成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差的问题,施工方应大力研究以往地震对建筑造成的损害,吸取经验教训,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建筑框架设计的合理性,用钢架支撑。在支护技术的应用中,施工人员采用各种支护构件或减震支护,当墙体与支护高度增加500mm时,应采用型号Φ6的钢筋作水平系带,以保证钢筋伸入墙体长度>1000mm。从环梁顶部开始,结构柱纵向配筋位置采用C20级混凝土,搭接一级钢筋。长度是钢筋直径的35倍。地震力在建筑结构中产生地震力的位置偏移,支撑钢框架设置在建筑框架不同柱之间的间隔,从而更好地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强度,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建筑区域发生地震灾害时,使用这种结构框架和钢框架支撑可以保护建筑,防止其产生大变形。此外,建筑框架内设置的消能支撑能够吸收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巨大能力,从而控制地震产生的力,防止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影响。
4.2 加固技术
在施工环节,可以采用加固法对建筑结构进行整体处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钢和混凝土框架结构或砌体,可以起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使用砌体配筋时,施工人员应采用水泥浆,保证粒径<20mm,坍落度在50 ~ 70mm之间,强度为C20,配筋于建筑网。施工过程中将水泥砂浆摊铺在建筑结构上,由于其材料性能优势,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严密性,还可以防止结构产生裂缝,造成墙体渗水的问题。铺好泥浆后,用钢网在建筑外部建立一层保护层。在应用此技术之前,当基础部分没有特殊处理时,其抗震等级不高,因此适用于抗震要求低的建筑应用。此外,它还可以结合大楼的实际结构特点,在适当位置设置混凝土抗震墙,施工应注意的抗震墙和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抗震等级相同,这种加固技术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在不能采用上述加固技术时,可采用聚合砂浆、纤维混凝土等方式对建筑进行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
4.3 基础抗震
在施工环节,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支座、橡胶等物体,利用支座结构的性能,起到防震防撞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在操作过程中,地震施工应在特定的位置在建筑的施工环节的基础上,和一个抗震装置应设置传输地震能量和控制能量的影响范围,从而达到抗震目标。可采用混凝土砌体、钢筋混凝土等结构进行基础施工。橡胶隔振垫也可以用来设置它的底部的基础建筑或列的顶部之间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相互分开,改变建筑的结构力的影响,降低地震力。该隔震系统具有较高的竖向抗压强度,竖向荷载可达50 ~ 2000t。同时,的极限水平位移可达10到50厘米,小的水平刚度变量形式,在0.25 ~ 1.8 kN /毫米,该施工技术的应用安全架构基于初始刚度大,不仅可以轻微的地震力和风力负载电阻,当发生强烈地震,结构具有良好的柔性,能产生滑动,提高建筑刚度,保证建筑安全。此外,应用基础抗震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使用寿命>70年,适用于低层和多层建筑。
5房屋结构中抗震技术的应用
不同的建筑结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建筑结构对抗震技术的要求也不同。传统的抗震技术效果不好,主要是通过地震力的方式传到建筑物上,从而达到抗震。房屋结构设计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保证房屋结构的科学合理设计,才有可能减少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房屋建筑质量。大多数房屋的设计原则是“安全、经济、实用”,抗震设计也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根据地震本身的特点,对抗震、保护人民财产安全的基本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5.1 减小房屋结构受地震而破坏的程度
隔震层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的破坏。隔离层应铺设在建筑主体部位。有些建筑师在建筑物的顶部安装了一个倒摆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发生地震时使建筑的中心倒向对面。倒摆的正确放置将适当地减少地震对房屋的破坏。当地震发生时,倒摆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同时产生一个相反方向的加速度,这两个力的抵消可以减少地震对房屋的破坏。该方法对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
5.2 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重点从防线、建筑材料、空间结构等方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考虑设计方案时,我们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坚实的基础,基础对于任何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保证建筑的长期、稳定,他就会在材料基础方面运用抗震能力,好的材料,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基础不会因为受力而变形,还要保证相同施工的建筑地面材料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基础的抗震能力;(2)在房屋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房屋的坚固性和房屋对基础的压力。该设计方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为被困在建筑物中的人争取时间。(3)在设计时,应注重建筑各部分的连接,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另外,建筑的纵向结构的刚度必须承受整个建筑的重量。根据设计标准,抗震墙之间的楼板高度不应小于2米。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施工中正确的抗震措施,改进和完善抗震技术,提高建筑强度和整体抗震性能,对于建筑的安全抗震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小飞.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21 (02) .
[2] 魏贤良.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20 (4) .
[3] 马铭成.建筑施工抗震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9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