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域下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杨阳 王爽
[导读] 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更新的个性和灵魂所在,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和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杨阳    250013
山东财经大学    王爽   250014

摘要:传统建筑、历史风貌、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更新的个性和灵魂所在,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和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合理保护和开发是济南市历史文脉传承的关键环节。然而,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却面临着传统风貌逐步消失、功能分区混乱、基础设施不健全、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微更新”理念有助于平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间的矛盾。“微更新”理念主张以“最小投入”“最小干预”的方式推动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转化、文脉传承、催化和带动效应,对于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保护和更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微更新
        济南市于1986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历史名镇、历史遗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在地缘上具有聚集性。“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包括政府认定的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和山东大学西校区(原齐鲁大学)等三大历史文化街区,还包括宽厚所街区、商埠区等历史遗迹丰富、传统格局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它们或地处济南古城核心区,或属典型的民居和宗教特色区,或属济南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区,或属传统的商业或教育功能区,拥有丰富的国家级、省级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府学文庙、城隍庙、天主教堂、慈云观、金家大院、山东大学西校区部分建筑等建筑和历史遗迹,居住过路大荒、刘鹗等历史文化名人,还包括传统口头文学,石担石锁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剪纸、面塑、鲁绣等非物质遗产资源。
        在济南市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这五处历史文化街区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更新。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前三处被认定为山东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通过相应的街区保护规划对其进行针对性保护。近年来,济南市主要从功能分区、基础设施、街区空间、消费氛围等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效保护和更新改造。宽厚所街内的部分传统建筑得到保护,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和历史遗迹尚存;济南市商埠区内保留着经纬分明的棋盘状路网结构、众多文物、传统建筑遗存等,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德式、英式、巴洛克、古典主义等西洋古典建筑随处可见,是国内著名的传统风貌历史街区之一,但当前该街区的商业街区功能性逐渐减弱。
        对于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而言,最重要的是解决保护、保存与更新、利用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传承济南市的历史文脉。 “微更新”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绣花”工夫,能有效平衡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一、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济南市老街巷的数量很多,旧时有一种说法是“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在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省城街巷全图》上,所标示的济南城内街巷己有160余条,当时城外的街巷也达150余条。[]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更新的步伐加快,一批济南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扩建和更新中或消失或失去了其传统风貌,所幸,济南市在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中日益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目前,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工作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碎片式”发展,资源整合不足
        目前,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多局限于街区本身,散落分布于各个历史街区之中,尚未形成整合状态。以商埠区为例,受地理位置限制,老城区和商埠区相对割裂、孤立式发展,难以发挥集群效应,致使外地游客只知泉水文化,鲜知商埠文化,不利于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品牌的构建和宣传。
       (二)文化挖掘不深,商业业态结构失衡
        游客漫步在历史文化街区,关注的不仅仅是街区的空间格局、特色建筑等物质要素,还有街区的民俗风情、市井生活展现的非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代表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内核,更有助于营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氛围。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文物或历史建筑本体修缮或原址重建为主,历史文化街区的沿街老店铺、老字号活跃度不足。
       (三)社区活力较弱,基础设施亟待提升
        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属性是生活,应与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其胡同式的街道格局,致使公共空间面积有限,外来游客也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公共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街区活力较弱。
        二、“微更新”理论的适用性和意义
        (一)“微更新”理论的来源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意识到大规模改造的城市更新模式存在的弊端,开始强调“人的尺度”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采用小规模改造的模式进行城市更新,由此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微更新理论,在世界各地城市更新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国内的城市微更新研究,始于吴良镛(1994)在其“有机更新”相关论述中提出在遵循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规模、合理尺度的处理各种关系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模式;王英(1998)率先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小规模保护更新”的概念;方可(1999)进一步提出了“小规模改造”理论,涵盖了住房改造、翻建、修缮及居民就业、生活环境提高等多项内容;仇保兴(2012)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上提出“重建微循环”理论, 倡导“有机更生”、积极拓展“微空间”,努力发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随着“微更新”真正进入到“城市更新”研究领域,国内学者们针对微更新“研究内容逐渐具体化、研究领域日趋综合化、实践中的规模范围逐渐可控”[],城市微更新模式日渐成熟。
        (二)“微更新”理论对历史文化街区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元素,对其保护和更新应当持续、动态进行。相较于静态保护和大规模更新模式而言,“微更新” 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干预较小,投入较小,而且操作灵活、便捷,有利于街区整体风貌的保留,便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从规划设计、施工要求到更新预期、居民诉求,再到更新后的民意反馈、效果测评以及街区生态文化建设,都需要政府、居民、游客等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能够更好的吸收各方面的意见,通过最小规模干预达到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总体目标
        (一)延续历史文化街区内涵精神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在千城一面的当下,当地居民的区域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区别于他地的特质所在,以百花洲为例,其整体建筑格局和风格努力还原历史、尊重现实,虽然大部分建筑是在参照历史记载和利用现存建筑原貌基础上予以翻新或重建的,但其街区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和泉水特色,仍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满足了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和外来游客体验原真生活的需要。
        (二)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复兴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解决街区物质环境整治、功能结构调整等表层问题,还需深入思考街区历史文脉延续、社会公正维护等内部问题,有效协调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矛盾,以实现街区的全面复兴。
        四、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探索
        (一)由线及面,实现整体联动发展
        “微更新”模式的好处有二:一是对象规模小,受限因素较小,能够有效切中要害;二是措施尺度小,可以有效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提升。济南市政府先后实施的老洋行平移保护、百花洲基督教堂的修缮建设和老商埠九号创意园的改造开发,都是采用“微更新”模式,催化激发后续的联动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微更新”模式,依托局部的调整,利用其示范效应,催化激发周边区域的后续发展,最终实现整个街区的联动发展。
        (二)延续历史文脉,更新街区功能业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也是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方面,“微更新”模式以小规模、渐进式为基本内涵,与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和渐进性相匹配,能够以最小的干预,实现街区历史文脉、功能结构和空间肌理的修复、延续和发展。对于济南来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优势,重塑文化品牌,讲好济南故事,提升业态水平。
        (三)双向循环互动,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公众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结果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双向循环互动,寻求符合各方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
        结语
        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传统的,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承载着济南市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济南市城市更新中,一方面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原貌,践行传统的“修旧如旧”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现代功能性。在“科技+”、“故事+”、“媒介+”等策略的推动下,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发展成为可能。首先,虚拟现实、全息成像等新科技赋能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景化营造,增强街区缘由风貌的沉浸式文化、历史、地理、功能等的场景体验;其次,将历史遗迹与现代时尚嫁接,通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形态的融合、传统经济生态与现代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的融合等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经典元素进入现代文化消费形态。
参考文献:
【1】杨阳,女,历史学硕士,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藏品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王爽,女,历史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内容生产。
【3】侯银丰:《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8年,第21页。
【4】魏志贺:《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低温建筑技术》2018年第2期,第163页。
本文系2020年度济南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更新视域下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JNSK20C15)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