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民族版画风格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周庆玺
[导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川地区木刻版画艺术独树一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版画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总体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特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焕民、徐匡、吴凡为代表的第一批版画创作家开辟新中国版画创作的道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成立后培养出的以阿鸽、其加达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版画家积极学习李焕民等人的作品,扎根民族,反映民族,歌颂民族。

四川美术学院   周庆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川地区木刻版画艺术独树一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版画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总体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特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李焕民、徐匡、吴凡为代表的第一批版画创作家开辟新中国版画创作的道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成立后培养出的以阿鸽、其加达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版画家积极学习李焕民等人的作品,扎根民族,反映民族,歌颂民族。这一批的四川民族版画家,不断探索版画中民族性价值取向等问题,立足西南地区多元、复杂的民族特征,努力让作品讲好民族故事,传递民族情感。随着时代变迁,少数民族版画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融合,本文结合部分作品和艺术家访谈,进行风格史的探究。
关键词:木刻版画、风格史、少数民族版画
        一、新中国成立后艺术走向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权在大陆地区取得重大胜利,并且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理论的发展方向,开始探寻新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理论作为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指导下,新中国的文艺发展在一五计划后,国民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新的人民文艺。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是一种符合时代追求的方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额外附加革命性,一个主张“真实”,另一个主张“传情”,但这些作用是要服务于革命建设需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创作理念中的“西方元素”逐渐抛离,全面转向了东方色彩的倾向。创作主张无疑影响了四川地区版画发展方向。
        二、版画艺术在西南地区的发展
        四川重庆地区虽然地处中国西南一隅,却一直与版画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新兴木刻运动伊始,在鲁迅先生提倡和时势的驱动下,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西南地区便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代版画家社会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场域。在动荡的时局下,西南地区由于区位,能为版画发展进步提供较为稳定的创作环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版画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作品总体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四川的黑白木刻作为早期全国版画界的三大学派之一,在西南艺专和后来的四川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版画艺术在西南地区不断扎根。一批又一批的四川民族版画家,不断探索版画中民族性价值取向等问题,立足西南地区多元、复杂的民族特征,努力让作品讲好民族故事,传递民族情感。
        版画主题往往是反映一个时代内核精神内涵的风向标,在新中国成立前,作品较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时代追求,比如三十年代李桦《怒吼吧!中国》,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民族主义,在时代语境中所代表的往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在经历阶级上的解放、观念思想上的解放,作品内涵展现出的从奋起解放的斗争精神变为劳动精神、乐观精神、奋斗精神。
        重庆作为红岩精神的发展地,其精神内涵是文学、艺术界赞颂讴歌的对象,20世纪60年代的长篇小说《红岩》,反映的是重庆地下党在解放前夕同反动派敌人进行斗争,特别是入狱被捕后所展现出坚强抗争、英勇不屈的精神,持续深远地影响着读者。



        三、现实主义题材与民族浪漫主义表现型题材结合
        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风格具有相互联系的传承性,作品的现实主义是这一时期作品的绝对主流特征,不仅仅源于整体上国家对于文艺引导,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艺家的创作是无意将作品打造成曲高和寡的、不被大众认可的艺术形式,那个年代的文艺家的创作寄希望于将作品打造成有深度、有力量、有内涵、有思想、能传承的精品,现实主义题材承载了此类创作的精神。正如徐匡与阿鸽在1978年创作的黑白木刻《主人》,采用的金字塔式构图,利用黑白木刻特有的形式语言风格——粗犷,力量感,没有多余复杂线条,整体风格简练有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主义民族版画创作过程中,李焕民是其中成就显著的艺术家,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扎根藏区,体验民族生活。西藏地区在五六十年的所面临的农奴制瓦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确立的过程,李焕民到藏区实地写生,投身广阔生活之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并将其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源。
        《初踏黄金路》是李焕民1963年所创作的套色版画作品,这件作品在反映西藏地区结束农奴制后藏民们的劳作丰收喜悦场景。1959年的民主改革为藏民带来希望,这也是李焕民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情基调。其《初踏黄金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主题应当十分的明确。因为“民主改革”,藏族人民第一次当了主人。
        在阿鸽的民族版画中,反映出的情感多是以围绕民族中的人去展开刻画,注重感情的注入,作品人物刻画简繁得当。在作品《鸽子》中,阿鸽老师着重表现女孩情绪的表现,衣着少数民族服装,手中抱着鸽子形象被作者解释的是和平美好的愿景。画面中刻画阴影、细节笔触细腻。阿鸽自述:“我后来创作的《鸽子》也是这样。我曾看到一群小孩在卖山货,尽管穿得破烂,但是很阳光,非常自由。我创作了一幅一个小女孩抱着雪莲花的作品,表现彝族人民内心的幸福感。最后我把画的主题提升为表现和平、自由,于是有了《鸽子》这件作品。”
        作品中的民族性一直是展现出的内核精神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阿鸽本人经历,她是真正从经历过民族变迁,感受过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帮助,她是真正感受到民族地区变化的一批艺术家,创作主线也是反映彝族、藏族少数民族的变化,正因为亲身经历体验,最后的作品用她的话来说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冲动”。阿鸽的作品逐渐从开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中加入革命浪漫主义作品的倾向,特别是在她的中后期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感性的元素,情感直接表现出来。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族版画的发展由现实主义逐步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如果探究原因,可以说艺术自律性的变化同民族与时代的变迁是同样重要的,随着少数民族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的艺术创作所展现出来的风貌便随之发生变化,民族艺术家在这期间所思考的更多在于如何将本民族的作品创作出来,在这基础上需要契合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邵常毅,全国八大美院版画学科建设论文集,重庆出版社
[2].詹培民、罗中立等,四川美术学院校史1940-2009,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庆玺(200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