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张玥
[导读] 新时代的青年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他们获得信息便捷且丰富,价值观、世界观易受网络导向的影响。走进新时代,面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张玥

【摘要】新时代的青年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他们获得信息便捷且丰富,价值观、世界观易受网络导向的影响。走进新时代,面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笔者对1333名大学生开展了调研,了解他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需求、意见和建议,结合时代背景,探索新时代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引领 应对策略
        一、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2020年初始,“肖战事件”让“饭圈女孩”频上热搜,让大家又一次见证了新一代“网络少年”对互联网的影响力。对于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明星是离自己现实生活很遥远的存在,但对于现在的青年,他们把网络作为最主要、最熟悉的活动场所,关注网络世界中的一举一动,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影响明星的形象,继而动摇他们公信力和商业价值。
        网络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人民生活进入了新阶段,如何通过网络空间有效地开展工作和社会建设的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①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②
网络空间是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第四空间”,是现实物理空间在虚拟网络事件的延伸。网络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现在的90后、00后,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因为他们自出生就际遇互联网的环境,互联网是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9年4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95后日均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世界观形成上,他们天然、不假思索地通过网络来把握世界,甚至认为世界就是网络所呈现的世界。同时,由于基于智能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的高度发达,大众文化得以无微不至、无缝而深刻地影响年轻一代,这不仅意味着青年在价值选择方面的娱乐化、时尚化倾向,也带来价值观的“粉丝化”倾向,即青年一代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受“偶像”、“意见领袖”的影响日益明显,情感、态度在价值追求中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网络进行思想引领,教育辅导,必须拿出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③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价值性相结合,虚拟性、现实性相结合,主体性、主导性相结合,主动传播和引导选择相结合,目的是引导受众自觉的外化和内化。一方面,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多元的价值、呈现出来的各种乱象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思想与行为表现也会影响网络空间的舆论生态、社会心态。对于方式方法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工作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充分调研大学生现状,明确他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问题和意见,有针对性地、分级分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为此,笔者调研了1333名95后普通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男生658人,女生675人),了解他们对于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看法、意见和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只有9.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常了解;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近85%的受访者认为思政课很重要,对自己有帮助;他们最倾向于选择社会实践类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应涉及多方面,全面地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从调研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较为强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比较端正,同时,对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有着自己的要求和喜好。
以下为本次调研的部分数据统计:


         三、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青少年依赖网络程度过高,造成与现实社会分离,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受访者认为长时间上网及网络生活的普及,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交能力,有些人甚至成了“双面人”,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夸夸其谈,与人互动毫无障碍,但是在现实交往中,却害怕与人眼神交流,难以正常沟通,不能融入集体。由于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甚至沉迷,以及现实经验的倒置,使得一些青年与真正的现实世界疏离,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宅”文化盛行,现实生命感受力也因之下降;注重感性认知、创意互动也容易导致认识的表浅化、碎片化;大数据的智能推送服务带来“信息茧房”的问题,即只是不断加深和累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造成对其方面的遮蔽,反而导致知识信息的片面化;网络是如此人性化地满足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在造就一批专长者的同时,也使不少年轻人沉湎于小趣味而玩物丧志;对感性、快感游戏性的追求也使得不少人失去对崇高、厚重的追求,出现去道德、反道德、反智的倾向;对“新”与“更新”的着迷,导致没有积累的文化“疏松症”;丰裕社会使得一些年轻人丧失奋斗精神,成为“佛系青年”。总之,网络原住民的精神生活日益面临着丰富而不丰厚、聪明而不智慧的危险。
        (二)网络的灵活性,使网络工作环境不断变化,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灵活、全面。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们表示老师与大家联系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微信或QQ,从网络开始普及,学生聚集的场所就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人人网、校内网,到微博、QQ空间,再到抖音、微信公众号、B站、知乎,灵活多变,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增强在新环境开展工作的能力。网络平台频繁更替,网络焦点不断变化,聚集场所不断更新,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往往刚在一个平台建设好教育渠道,青年的网络聚集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保持与青年的持续不间断的密切联系。
        (三)网络思想教育输出方式仍较为单一,主客体互动性不高,对教育方式要求更高。
        在一定程度上,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关系依然呈现为一种机械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台上台下”的单向互动关系,缺乏“共振效应”,目标受众一旦“下课散场”主客关系便迅速解构。④从客观上分析,学生还是以接受为主,互动性有待增强。当前97%以上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正在使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心理辅导等工作,但思想政治工作者使用新媒体往往只停留于信息传递的层面上,并未完全发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滞不前。目前,在进行网络宣传时,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开设微信公众号,通过推送的方式向关注者传递价值观念。但这种方式的互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受众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验证,要将单向的输送,变成互动式的交流,要让受众者“入脑入心”。
       四、新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做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上接政气、下接地气,外塑形象、内优质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社会热点、痛点,学生关注的焦点,旗帜鲜明地开展教育引导。敢直面争议,不怕尖锐。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他们需要有更有效地引导方式。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有自己的思想,不轻易认同外部输入的教育内容与思想观点,他们更倾向于将接受到的信息内化于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但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的价值体系不完整,更需要正确方向的引领。更适合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想教育。如我院微信公众号中的“计信星聚焦”,通过宣传榜样典型,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大学生特别关注优秀的同龄人,朋辈教育的作用尤为显著;“你不知道的程序猿”栏目,通过学院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共鸣和讨论。新闻传播学院开展的视频微党课,学生自己讲党课,受教育的同时起到辐射作用;通识教育学院的“‘疫’起鉴谣”栏目,紧跟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在海量的网络舆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这些栏目都是通过聚焦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有效开展价值引领。
        同时,要通过一些“硬条件”增加学生对网络教育平台的关注,比如与重要竞赛通知、查分数等功能绑定,增强学生对平台的需求。此外,要把握重要节点,掌握议题设置权,突出对热点事件的运营。⑤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有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围绕热点,很容易形成临时的话题圈。一方面,对于一些敏感话题,高校需要注意把握先机,通过及时抛出议题,把大学生聚集到自己所设置的可控的话题圈中,为学生的意见表达提供一个渠道和平台,吸引和引导他们的关注。另一方面,如果这个热门话题是正能量的,例如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青年节、公祭日,那么就要在关键节点发力造势,扩大话题影响,放大教育效能。
        (二)增强教育工作与学生网络行为的粘性,纵深结合织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活起来,注重互动与反馈,注重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不能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成了教育工作者的“自娱自乐”。“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⑥既要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也要采用贴近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愿意看、喜欢听、有话说。主客关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从人、平台、技术等多维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层次,有效应对群体流动所引发的“主客疏离”与“受众失联”问题。应当让主客体在互畅心扉的对等交流中,在线上线下的排忧解难中实现主客体的良性互动。要通过纵横结合,铺开织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横向通过“网站+QQ+微信+到梦空间”平台,纵向通过“学校+学院+年级+专业+班级”架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除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外部主流舆论平台的互通互联,也要密切关注社会上、校园里的一些现象及新媒体新技术新动向,从中预判阵地变化,做出“登陆”或“撤退”的选择。同时,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信息精准传播,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易用、常用、爱用的信息获取平台。
        (三)抓牢思政课堂,锻造教育内核,焕发思政教育魅力。
        强调网络思想教育的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持续加强对思政课堂的关注和研究,思政课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不应该也绝不能放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教育主渠道的补充。抓牢思政课堂,就是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有效开展能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华中科技大学的特色思政课《深度中国》,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政课改革探索。该课程每学期的十二次课,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不同主题,又推出了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授课方式,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深度中国》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而类似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贯穿于课程始终。课程结合的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比如中美经贸摩擦、精准扶贫等。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
        《深度中国》课程,也是华中科技大学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只有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像《深度中国》课程一样,既有高的“到课率”“抬头率”,又有正确价值观的“入脑”“入心”。
        (四)加强网络政工队伍素质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对网络政工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政工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高校要通过举办网络政工队伍的网络技术知识培训、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方式来不断加强政工队伍的政治素养、网络道德、网络技能、网络规范、网络信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让网络政工队伍在理论和实践的锻炼中逐步走向成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语言、网络技术、微信微博等相关培训,使其可以灵活运用新媒体,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拉近距离,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真正把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于无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⑦
        网络政工队伍只有具备优良的网络综合素质,才能熟练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时地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同时,网络政工队伍要通过网络来实现与大学生平等的交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现实问题,提升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22.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4】陈志勇.网络空间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12-116.
【5】习近平的6个“互联网思维”.人民网,2014-11-20.
【6】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7】凌石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3-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