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运河诗歌中的镇江元素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亢歌恬 金佳倩
[导读] 镇江运河位于“江河交汇处”,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在运河之上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或是写景,或是抒情,或是怀古,从多个方面凸显了镇江运河的独特气质。这些诗歌文学性和艺术性较高,再现了镇江运河沿岸的山水风光,展现着镇江独特的人文景观。运河诗亦展现着诗人的生活状态,抒发着他们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展现着他们往来运河所产生的或喜或悲的情感。运河诗亦与镇江文化密切相关,对于丰富镇江文

江苏镇江江苏大学 亢歌恬 金佳倩   212000

摘要:镇江运河位于“江河交汇处”,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在运河之上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或是写景,或是抒情,或是怀古,从多个方面凸显了镇江运河的独特气质。这些诗歌文学性和艺术性较高,再现了镇江运河沿岸的山水风光,展现着镇江独特的人文景观。运河诗亦展现着诗人的生活状态,抒发着他们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悟,展现着他们往来运河所产生的或喜或悲的情感。运河诗亦与镇江文化密切相关,对于丰富镇江文学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运河  镇江  诗歌 自然风貌 人文景观
        引言:
        镇江运河之开凿始于秦,隋朝时期拓宽,此后历唐、宋、元,大运河镇江城区段河道穿城而过,线路基本稳定,宋代漕运日益繁忙,明清时期镇江运河漕运繁荣。[1]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镇江运河亦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是一条有文学生命的河流,有“古代文化长廊”之称。古往今来,无数名士留下了大量吟咏镇江运河的诗,有关运河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大多选择一个特定的朝代和地点,以唐宋居多,涉及清代镇江运河诗歌的研究甚少。论文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解读法等方法,以乾隆《镇江府志》、光绪《丹徒县志》和《中华山水志丛书》中所录清代运河诗为研究文本,探讨运河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其所反映的人文意蕴以及其与镇江地域文化的联系,以丰富镇江文学,助推镇江文化发展。
        一、镇江运河诗所见现实之景
        大运河是一条漫长的水陆交通线,沿途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运河景观,展现了镇江运河的风貌。
        (一)运河诗所见自然景观
        文士沿运河游览镇江,首先关注到沿线的自然景观。“海日连云起,江烟浮浪生。”(毛奇龄《润州早发》)[3]卷五十一这是清晨的镇江运河。“山色僧归处,江声月到时。”(孙允恭《江千客舍》)[3]卷五十一这是运河夜间的景象。“二月轻舟去,京江两岸春。”(冷士嵋《渡扬子江》)[3]卷五十一这是镇江运河之春色。“芦花一夜西风起,两点金焦万里愁。”(吴伟业《江上》)[3]卷五十二这是运河之秋色。这些诗歌从多方面反映了运河的自然景象。
        在镇江运河沿线,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夹江相望,亦称“京口三山”。三山亦成为运河诗表现的内容。金山独立江心,形胜天然,文士远望金山,登临远眺,多会心生感慨而作诗。“万橹喧江口,孤舟倚寂寥。”(尤侗《雨泊金山》)[4]这是诗人渡江望金山所作,有孤寂之感。“江海流无尽,登临怅望远。”(笪重光《登金山》)[4]这是诗人登临金山所见运河之景。“星星渔火明远灭,寂寂江声澹不流。”(张风《夜泊金山登峰顶)[4],这亦是描绘诗人在金山之顶所望的运河之景,渔火和江声颇有生活气息。亦有王士祯《大风渡江望金山》、王崇简《登金山望江北诸山寺》、屈大均《京江舟中望金焦二山作》等。焦山古称“海门”,有江南“水上公园”之称,“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即是在说焦山独立于江心。焦山山林环绕,环境清幽,多给人以宁静之感。因此文人皆登临此地,游览唱和,流连吟咏。笪重光《焦山访禅友》即是诗人于焦山游览访友所作。张玉裁《焦山行别刘长康兼济古樵》则是焦山送别友人所作。冷士嵋亦作有《访焦山问上人石壁禅院》,诗中记载了其访问山中僧人的情形。北固山亦为文士所吟咏。北固山横枕长江,地势险要,多给人雄壮之感。“绝壁万仞削,白云飞左右。怒石排半空,龈腭向人仆。”(王待《同贺相玉登北固山》)[3]卷五十即写北固山地势之“险高”。刘镳诗“北固多兵垒,烽烟接海门”[3]卷五十一,从中亦可窥见其重要的地势促其成为军事重地。
        清代文士乘舟往来运河之上,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山水景色,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乘兴而发,因而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如画一般展现着运河沿岸的自然风貌。
        (二)运河诗所见人文景观
        除去山水风光之外,镇江亦是历史文化名城,宗教文化丰富,存有多座寺庙。金山中有金山寺,亦称江天禅寺,康熙帝曾亲笔为金山寺题名“江天禅寺”。金山寺中亦有妙高台、藏经阁等人文景观。清代董毂《金山寺》、王猷定《金山寺》以及冷士嵋《夏日登金山寺》均是对于金山寺之描绘。“风帆争落日,佛火乱寒星。”(施闰章《金山寺》)[3]卷五十一即描绘了金山寺的佛教氛围。除却金山寺外,诗人们亦描绘了妙高台。冷士嵋亦有诗《登金山妙高台》云:“妙高台立正中流,水和南徐控上流。”[3]卷五十二依此可见清代诗人笔下的金山寺。


焦山亦有定慧寺,乾隆《镇江府志》记载:“明宣德正统僧觉初心建,规模宏壮,景泰中其徒宏衍拓之,梵宇之盛,遂与北固金山抗矣。”程康壮诗《焦山》中的“清磬”等,均可从侧面观定慧寺之影。北固山亦有甘露寺,因建于东吴甘露元年而得名,无数名士访甘露,追忆三国之峥嵘,满怀抱负,激扬文字,留下了众多壮丽诗篇。徐缄诗《甘露寺》“绝顶寺仍开,孙刘安在哉”[3]卷五十一。朱镳诗《宝晋书院晓望》“山头甘露寺,缥缈散钟声”[4],从中均可窥见甘露寺之身影。此外,芙蓉楼、多景楼、避风馆亦多为诗人所描绘,王锡琯诗《登甘露寺多景楼》、刘镳诗《芙蓉楼》以及何如棽诗《同友人避风馆远眺》,可见一斑。
        二、镇江运河诗中的抒情意蕴
        清代文人往来于运河之上,行旅生活十分丰富,除了流连自然风景和寻访古迹之外,还有各种文学活动,如访友、宴集、送别等,因此文人们的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是多样的。
        镇江运河是漕运要道,古之京口与瓜洲仅一水之隔,因此运河亦是重要的交通航道,多文人往来送别。“渡江欢送汝,京岘有程何。得意千秋业,论文除夕多。椒花亲佛火,车骑隔烟萝。久断红尘路,无须魂梦逝。”(宋观《《送子发弟之京口兼寄雍南千一》)[3]卷五十一即是宋观送别友人所作,心情由喜转悲,有伤感之意。“浦蒂渐长雨痕消,隔岸钟声送客潮。此地不须愁夜月,有笙歌处是红桥。”(汤寅《江上送客之广陵》)[3]卷五十三与前面的伤感不同,汤寅诗中多豁达之感。诗人自己渡江远行,亦会有感慨。“春阴和雨黯孤舟,历历津亭抵梦游。芳草未知为客意,暮云偏领渡江愁。”(钱谦益《京口渡江有寄》)[3]卷五十二即描绘了一幅春日烟雨渡江图,有悲伤之感。“孤舟出瓜渚,江水带残春。燕赵初归客,金焦似故人。壮心惊岁月,高浪接星辰。自系中流楫,悲歌渡此津。”(石韫玉《渡江》)[3]亦描绘了一幅暮春渡江图,诗人心中之悲,可见一斑。文人名士亦多宴集,亦留下了无数诗篇,有描绘宴集之盛况的,亦有写给远方友人的,亦有表现自身情思的。姜廷梧诗《京口?集赋得江风山月》“幸协素心侣,握手欢笑迎。值兹芳景善,靡知离思营”[3]卷五十,即描绘了和友人聚集,欣赏美景之情形。亦有诗人作有访禅友之作,多有淡泊之感。亦有描绘运河上活动的诗,何洯《京口竞渡歌》即描绘了一幅欢快的端阳竞渡图。
        诗人乘舟沿运河至镇江,览镇江古迹,心中多有感慨。“秣陵西望,吴头楚尾。铁瓮风高,海门雁断,角声初起。叹从来多少,英雄割据,都付与,东流矣。”(王士祯《水龙吟·扬子江上作》)[3]卷五十三即是渡江观景而心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物是人非之感。“寄奴英雄怅巳矣,蒜山一击谁堪论。”(张玉书《海门》)[3]卷五十亦是表现物是人非之感。
        清代镇江运河诗歌,多是寻访镇江古迹而作,是清代诗人往来镇江而发出的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亦可感受到诗人的生活状态。
        三、运河诗与镇江文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运河文化滋养着文学艺术。[2]镇江运河文化影响了运河诗人的诗歌创作。金山寺是佛教重地,亦有人前来朝圣,留下了诸多作品。唐之张祜,宋之苏轼,元之萨都剌,明之王守仁等,均作有金山诗,清亦有王士祯、冷士嵋等文士渡江登山而存留的金山诗作,均有淡泊之感,是受到其佛教氛围的影响。焦山清幽的环境使其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汉之焦光,南朝之戴颙,唐之殷遥,元之“京口四杰”,明之胡仁杰等皆隐居于此。隐士助推了焦山的隐逸文化,因此诗人渡江访焦山的诗作多隐逸情趣。北固山因三国文化而成为英雄军事文化的象征,亦多名士游览,以追忆三国往事。因而诗人登北固多豪壮之感。运河诗受到镇江文化的影响,亦展现了镇江的文化特点,重塑着镇江的文化名片,确立了镇江的文化特质,使镇江不再是与扬州、常州、苏州“千城一面”的江南城市,而拥有了独特的“京口文化”,这为镇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清代诗人在镇江运河旅途中创造了丰富的运河诗,这些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抒情意蕴,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运河诗的创作受到镇江文化的影响,也滋养着镇江文化,展现着镇江历史的厚重之感,增添着镇江的文学气息,丰富着镇江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钱兴.江南运河始镇江,十字交汇谱华章[J].华人时刊,2020(09):30-32.
[2]王勇,史小军.明代诗歌所见运河景象及其文学意蕴[J].学术交流,2016(01):175-180.
[3][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朱霖等增纂.乾隆镇江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 江苏府县志辑:2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清]刘明芳.金山志十二卷[M].《中华山水志丛刊》本(山志第13册).
课题基金:本文系“清代大运河是个中的镇江元素” 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2010299212Y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