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乐使用西洋乐器的现象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张恩鹏
[导读] 粤乐,又称“广东音乐”,是岭南音乐中的三大乐种代表之一。粤乐的溯源与发展,是音乐研究的重要方向,粤乐从19世纪中后期形成并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由于当时社会的变革,同样影响着当时这一新兴乐种的发展。

广东惠州市文化馆  张恩鹏  516001

摘要:粤乐,又称“广东音乐”,是岭南音乐中的三大乐种代表之一。粤乐的溯源与发展,是音乐研究的重要方向,粤乐从19世纪中后期形成并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由于当时社会的变革,同样影响着当时这一新兴乐种的发展。使得其从早期引用少量西洋乐器,到后期几乎全部用西洋乐器演奏,作品由传统音乐风格变为演奏着轻快强烈的节奏,摆出疯疯癫癫的动作,这一时期的粤乐被冠以“精神音乐”,慢慢为人诟病的现象。本文旨在通过粤乐初期发展的音乐文化、形态与内涵等方面,分析粤乐发展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呈现的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广东音乐;粤乐;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
        粤乐,又称“广东音乐”,是岭南音乐中的代表乐种之一。因广东省内有三大器乐乐种,客家地区的汉乐,潮汕地区的潮乐,阐述狭义上的“广东音乐”时必须加引号。虽然“广东音乐”为大众熟知的乐种称谓,但“粤乐”一词除了比“广东音乐”简练外,在口头表述上更为清楚,故以黎田的《对粤乐三个问题的剖析》文中的建议,使用“粤乐”一词。
        粤乐是新兴的民间音乐乐种,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就算追溯其源流,学术界也普遍认为是从明万历至清光绪前(1573-1875年),称为孕育期。从19世纪中后期形成后迅速成长,被称为生长期,出现了有何博众、严老烈等早期的代表人物。到了20世纪20年代,是粤乐的成熟期,在这时期里,粤乐得到全面繁盛的发展,这时期创作与演奏的代表人物有60多位,有被称为粤乐“四大天王”吕文才、尹自重、何大傻、程岳威和“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他们推动了粤乐迅速发展,粤乐的逐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变革,需要寻求能继续发展创新的方式,然后就向西方借鉴,引入西方的乐器。从早期引用少量乐器,到后期几乎全部用西洋乐器演奏,乐手用西洋乐器演奏着轻快强烈的节奏,摆出疯疯癫癫的动作。被冠以“精神音乐”,粤乐慢慢为人诟病,这段时间的粤乐发展被认为是殖民地化和商业化的产物。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描述:“3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抗战爆发以后的十多年,“广东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受到中外黄色歌舞的影响……。李民雄的《民族器乐概论》,把从1937到1949年期间的广东音乐都归为“受帝国主义侵蚀阶段”
        一、粤乐的源流到成熟期
        一个乐种即使还没完全形成,但它特点和个性往往从它的源流慢慢的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自有的特点和个性。粤乐是由中原古乐、以江南地区为主的小曲小调以及弋昆牌子曲这两种外省音乐文化传入广东后经过长时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本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的影响,并和本地的民间歌谣曲调相融合的产物[ 黎田 黄家齐《粤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第26页]。粤乐孕育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处岭南,这里河道交横,土地肥沃,农业与渔业尤为发达。经过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再到近现代打开对外交流的港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民间的文化娱乐活动,给粤乐的形成提供了经济的基础。而岭南地区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历代都会有人民为了逃避中原的战乱,而南迁到岭南,当时有能力迁移的多是文化素质较高的名门望族。南迁的中原人民带来了中原古乐,是孕育粤乐形成的重要养分之一。
        二、粤乐乐器组合的发展
        (一)传统乐器组合时期
        在粤乐的孕育期,乐器的组合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识,民间的演奏活动一般是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还有就是创作者熟悉哪种乐器,就以哪种乐器为重。如在粤乐刚成形的生长期的代表人物何博众与严老烈。何博众精通琵琶,所以他创作的乐曲以琵琶的特色为主。而严老烈精通扬琴,所以他改编和创作的乐曲多以扬琴为主。后来,随着戏曲的发展,在粤剧中演奏过场谱子和粤曲中担任伴奏的乐队慢慢脱离出来,成为独立演奏的形式。所以,粤乐、粤剧、粤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立关系。从粤剧和粤曲里脱离出来后的乐队,主要以二弦、提琴和三弦组合成为“三架头”,可以加上喉管、月琴或板胡组成“五架头”。因主奏乐器弦粗弓硬,音色高亢明亮,称为“硬弓”组合。
        (二)西洋乐器组合时期
        从20年代的成熟期开始,粤乐乐器的组合编制改革后,粤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人们为了让粤乐继续蓬勃发展,纷纷寻求突破创新的方式。 “洋为粤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时期的初期,粤乐只是在尝试中使用西洋乐器,目标是让它能民族化和本地化为粤乐所用。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用西洋乐器的情况逐渐泛滥。


有学者研究统计,“广东音乐”曾经使用的西洋乐器多达41种[黎田 黄家齐《粤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第70页]。粤乐“四大天王”之一的尹自重,年少时也师承司徒梦岩学习小提琴与乐理,首先在粤乐中引入小提琴。还有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也尝试使用西洋乐器。当时由吕文成打木琴、尹自重拉小提琴、何大傻弹吉他,何浪萍吹萨克管、再加上程岳威打爵士鼓,以这几件西洋乐器组合,演奏一些节奏强烈轻快的乐曲,大受欢迎,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 同上]。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把西洋乐器引进粤乐中,主要是寻求革新。
        早期使用西洋乐器,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而且获得较好的演出效果,民间就纷纷仿效,间接导致使后来西洋乐器在短期内的滥用,粤乐适得其反出现了西化的趋势。产生了曾被认为是殖民地、商业化的“精神音乐”。这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三、粤乐使用西洋乐器的社会原因
        由于30-40年代是我国社会的变革时期,在大环境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是影响着粤乐的重要因素,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使到粤乐由内到外的发展革新。
        在政治上,粤乐形成的早期,广州珠三角一直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便使得粤乐可以跟西方文化交流。如早期粤乐的代表乐器“扬琴”,也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乐器,又称“洋琴”,相传其前身是波斯、阿拉伯一带流行的古击弦乐器[ 中国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10月第1版]。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又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等诸多战乱,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等社会革新。粤乐唯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保留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养料,也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某些元素,这样才能保持着一种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变革的精神,像一个文化熔炉,不断地融汇创新。
        在这段时期,除了进行革新而尝试使用西洋乐器外,在早期的粤乐录制的唱片的档案记录,粤乐以西洋乐器灌录唱片的数量颇多,因为演奏西洋乐器的酬金,比演奏民乐乐器的酬金高数倍,所以就促成了滥用西洋乐器替代民乐器。还有在20年代,已经有许多的民间艺人成为职业的乐师,由于战争,导致经济上的萧条,很多的职业乐师为了谋求生计不得已在曲艺厅、舞厅等娱乐业场所表演。为了迎合听众,他们不得不多使用西洋乐器,然后演奏较活泼轻快的乐曲,使它变得舞场化、爵士化,让听众觉得“爽神”。以致后来在50年代中,粤乐遭到批判,被定为是殖民、商业的文化。
        同时,粤乐在这段社会的变革时期里,粤乐的文化属性也发生了转变。在早期的粤乐音乐家的代表丘鹤俦,是认为音乐是有教化的作用。“人心之服、移风易俗、其必由于音乐”可以看出早期的粤乐的文化属性是带有点文人音乐属性的。到了粤乐的成长时期,文人音乐的属性逐渐减弱,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世俗化的属性。当乐器的组合发展成熟时,自称为“玩家”的粤乐乐师经常自发性地聚集在一起演奏交流,称为“私伙局”,这是自娱自乐性的,但也间接地推动粤乐的发展。到了成熟期时,也就是粤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度时,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自主地去推动粤乐的革新。正是人们对它的文化属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偏偏在粤乐的徘徊、摸索阶段,反而造成了粤乐发展停滞。
        四、结语
        从粤乐的源流发展可以看出,粤乐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乐种,也不是外来某一乐种在本地衍化出来的。而是本土的音乐文化吸收了外来的音乐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首先就体现了粤乐在形成初期就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点。因为粤乐的多元性,人们会有一种亲切通俗的感觉,有了群众的基础,粤乐在生长期迅速发展起来。也正是它的多元性,使得粤乐兼具了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到了成熟阶段,人们敢于对它进行革新创造,达到一个高峰,但同时也是使得人们在往后出现大量使用西洋乐器的现象。
        粤乐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因素密不可分,30-40年代使用西洋乐器的现象和出现“精神音乐”的现象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对于这一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客观地审视对待,可以把它看成是传统与现代的过渡。粤乐经历了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一时期它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中心,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到民主主义社会,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的诞生,以民间音乐形式延续和维系着不同时期的大众文化和文化精神,用民间音乐的方式记载着岁月痕迹和民间音乐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黎田. 对粤乐三个问题的剖析[J]. 人民音乐, 1999(10):10-12.
[2]岳志文. 广东音乐是"小家碧玉"吗?——在世纪末看广东音乐的走向兼与田青商榷[J]. 人民音乐, 1998(04):18-20.[8]《广东音乐的“音乐形象”》 黄锦培.
[3]余其伟. 粤乐艺境 修订本[M]. 花城出版社, 1998.[2]《粤乐》 黎田 黄家齐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4]袁静芳. 民族器乐.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