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与实践层面浅析口述史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王昆 杨喜红
[导读] 口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来源之一。在认知层面上,口述史的历史渊源已久,这有助于消除研究者对口述史料仍持疑虑的心理状态。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王昆 杨喜红  730070

摘要:口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来源之一。在认知层面上,口述史的历史渊源已久,这有助于消除研究者对口述史料仍持疑虑的心理状态。在实践层面上,口述史是系统的操作过程,团队建设、史料收集与应用都有其内在要求。将认知与实践统筹,是做好口述史的前提依据。
关键词:口述史;历史渊源,实践应用
        目前,学术界对口述历史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概括为三种不同形态:一是作为史料工具的口述历史;二是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口述历史;三是作为史学分支学科的口述历史。[1]而要对口述史具体实践,须从其历史发端、如何准备、具体操作等三个方面有一大概的认知。从历史发端论起,希望以此解决对口述史存有疑惑的心理状态;如何准备,是口述史实践的必要前提,否则就存在着功亏一篑的可能;具体操作则是对实践及整理应用口述史的几点说明。本文将对以上方面做一扼要片面之概述,万难备已。
        一、历史渊源
        目前很多从事历史学习或研究之人,疑虑口述史是否可以作为史料来用,因为在传统的认知中,似乎只有书写在载体之上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有力佐证,这种心态似乎是目前学界将口述资料作为史料来用的最大桎梏。但是从中国史学的长河中窥视,口述史的应用由来已久,并且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为复周礼、归仁义,恢复社会秩序,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观念之下收集了有些资料,作为“六经”内容,可看做口述史的一次尝试。面对耆旧贤老,孔子叙述阐明其学说,其中有一信条便是“述而不作”,实可看做为如今无差别收集口述资料、不能曲意删改的准则。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君王向圣贤问政、问事的记载,在某种意义上难道不是将口述转换为文献资料?《论语》由孔子弟子转述而著,《公羊传》、《谷梁传》口传数代至汉代而成,《史记》不少篇幅为司马迁遍访名望而撰,都是史学家对口述史的实践。郑玄注释:“献,犹贤也”,[2]也映射出文献资料源于贤达之意。由上可知,口述史资料的收集及其应用古有成例,从心理认同口述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口述史的收集资料时间年限可长可短,或是活着之人的事例,或者是其听说以前更久之历史。历史研究者所负有之责任,并不是在何种心理状态羁绊下去疑虑口述史,而是如何收集、甄别及应用口述资料来研究历史。
        二、分工准备
        在口述史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充足的准备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在口述史实践之前应进行团队的组建。毋庸置疑,古人的收集技术没有如今先进,往往也只是史学家个人记其言纳其事,缺少严密规范的程序。一支口述史团队最少需要三至四人才算完备,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一人负责主采访,需熟记采访提纲的内容,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反馈所接受的信息,抓住受访人的言语信息,及时提问采访提纲所未涉及而受访人透露出的问题。还需要一名副采访人,在采访时进行采访日志和受访人信息的采集,时时关注采访人与受访人的采访对话,在采访任务收尾时,对提问进行补充提问,避免遗漏具有价值的信息。另外两人,一人负责负责录音、摄像、拍照相关事宜,另一人则作为现场的机动人员,有时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但是往往采访环境不可控,则需要机动人员维护现场秩序,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口述史非志坚身强者所不能做,采访任务往往耗费数十天,辗转各地全倚自己的两条腿,必要时还得进行实地考察,这些往往使人精疲力尽,因此实践之前的体质锻炼至关重要;再就是要确定合适的选题。口述史选题应选一已经定型或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时间的历史事件,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历史距离,因为历史需探索事件的纵横,既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与过程,如果时间太短,则不能探索其纵向之变化。最后的准备工作则是要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具有利用、研究价值的口述史资料,其收集有特定的方法与规范的程序,并不可将随意发问的访谈所得当作口述史资料。在确定选题之后要进行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采访提纲的制定。采访提纲的制定有许多注意的事项,在此便不作赘述。
        三、操作实践
        在口述史实践过程中,首先出现的问题往往是采访提纲,或其结构不合理,或其不完备。并且关于提纲问题的显露不是一次或者两次口述采访就能解决的,而是多次采访、多次调整之后更加趋于合理的过程。口述史的采访往往是数十天的过程,至多两天之内要带着对提纲的苛刻态度去采访,将提纲的问题记录,团队尽快花费一个下午或者更长的时间再次制定采访提纲,以确保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是关于采访人与受访人的互动关系问题,“口述历史除了对访谈者有一套操作规范外,对当事者的口述访谈同样有一套严格的规范。”[3]有效的采访则需要良好的互动,因此在口述史的采访之中,主采访人应该具有主导采访的意识,在受访人脱离主题漫漫泛谈时应该及时引导,在受访人不愿透露有效信息而未详述时应该及时进一步发掘,这种采访人的主导意识在普通民众口述中则更为重要,因为相对于精英口述的而言,普通民众对于自己思想言语的掌控难以把握,这种有效的互动则需要具有更高知识素养的采访人来主导;还需注意的是受访者往往是各地区的民众,很少有用普通话讲述的,大多说着方言,方言之中的有些字句是当地区所特有的,因此在整理口述资料时,对有些生僻难懂的的方言应该引注解释,以便更好的理解与引用已经整理的口述资料;关于口述史资料应用在历史研究之中,应多引用口述资料的共性内容,注意辨别个性内容。对于一历史实践的不同经历者,往往会有着类似的经历,而这些共同发生在其身上的事件无疑具有更可靠的历史资料价值。
        如何做好口述史?其实是动态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口述史的实践者,也应该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毅力。只有两者兼备,口述史才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陈娜.口述历史的不同形态与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4-6-29(5).
[2]引董占军.中国艺术文献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3.
[3]左玉河.多维度推进的中国口述历史[J].浙江学刊,2018(3):216-219.
作者信息:王昆、杨喜红,均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