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模糊语现象及其语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杨欢 薛艳
[导读] 新闻以反映客观世界为己任,既要反映可以精确的事物,也要反映不能精确的事物。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襄阳   杨欢  薛艳  441000

摘要:新闻以反映客观世界为己任,既要反映可以精确的事物,也要反映不能精确的事物。为了使新闻更好地传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还应该对新闻中存在的模糊语言进行探讨,使其在新闻中能作为同样重要的部分。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它的语用功能及其存在原因。
关键词:模糊语言,新闻报道,语用分析
        一.引言
        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的特殊语言。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旨在为人们实时、准确、客观地报道社会事件。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是,新闻报道是由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共同组成的。在反映不能精确的事物的时候,如果也强调用精确的语言,其结果必然会与事实相分离,导致新闻失实。因此,新闻报道有时不能忌讳模糊语言的运用,事实上,正确使用模糊语还会增添新闻的美感。为了提升新闻传播的有效性,我们不仅要关注其语言的准确性,同时应该对其中存在的模糊语言的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二.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语用功能分析
        对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英国语言学家 Joanna Channell 博士指出,模糊词语是为了语言交际而特意选择的,使用模糊 语言的背后有许多动机。例如,不想说明详情、缺少具体信息、自我保护、有力和礼貌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简要分析:[戴梦岚.新闻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11,(07):281+283.]
        1)符合新闻报道的精简性的特点。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提供真实的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即时性和精简性。新闻报道的精简性指的是新闻不宜使用冗长、啰嗦的句子,而应该使用精简明了的句子,使读者阅读起来一目了然,一下子能抓住新闻的重点。重点不突出的句子无法吸引大众眼球,同时也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由于疫情爆发突然,记者难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全部相关信息,也无法了解很精确的细节,比如感染者精确人数、姓名、感染原因等。因此,为了保证新闻的即时性,记者们会使用一些模糊语对相关事件进行大致描述,让读者大致了解情况。
        例如:28日,还有13支医疗队约1800人到达武汉,到时将会有近 600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支援湖北。
        该例使用“约”“近”两处范围变动语,新闻记者在短时间内 只掌握了大概数据,因而使用模糊语来提供数字浮动的范围。由于大多数新闻读者不会过于在意详细数据,而只是关心大概发生了什么,所以模糊语的使用并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反而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王佳,杜靖文,崔林.中英疫情新闻报道中模糊语的语篇功能分析——以COVID-19报道为例[J].海外英语,2021,(08):103-104.]
        2)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信息爆炸时代,在英语新闻中,需要认识到社会评价的多元性和新闻报道者认知的有限性。也正是因为新闻报道的这一特征,使得在新闻语言的使用方面,要以事实为载体做到准确无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英语新闻语言的确定性与模糊性之间是具有统一性的。


新闻记者要做到在追求精确性方面 “容忍”必要的模糊性,使英语新闻语言既能够体现真实性的特征,同时增加一些模糊词语,使得英语新闻报道更加简洁和符合新闻采访的特征。
        3)避免报道的负面传播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闻也不例外,一则新闻可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警示作用,但也有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负面传播。对于负面影响,新闻记者可以通过适当使用模糊语言来避免。
        例如,法制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不宜将犯罪分子的犯罪过程以及警方的破案细节全部公开,必须模糊处理,否则会使其负面传播。比如,由于财产分配问题,杭州的许某积怨已久,因此蓄谋杀害妻子,将其分尸肢解后仍入下水道。如果记者将细节全部公开,会给受害人家属带来二次伤害,也会给大众带来错误的引导作用。这时,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这个效果最小化。
        三.新闻模糊语存在的主要原因
        模糊语,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殊语言。与精确的语言相比,模糊语有更大的概括性及灵活性。这种概括性及灵活性主要反映在语言的外延上。比如:“此外,疫情反复以及海外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仍会在未来对风险偏好形成阻碍。”这里有两层意思。疫情反复和海外不确定性因素是明确的,具有定向性,这是表层的意思;是否会在未来对风险偏好形成阻碍是不确定的,具有无指定性,这是深层的意思。就这句话的完整意义来看,表意既概括又灵活,表明记者不敢直接肯定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该模糊语使话语变得灵活, 从而避免了武断的表达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即使日后有人发现这个言论是错误的,记者也可以很好地维护自己。
        1)模糊性是语言本身的一个特征。大千世界中,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想法是绝对的,世间万物皆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存在,一定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完全精准无误地描述一个物体。模糊语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甲:你一个月工资多少钱?乙:六千多。对话中乙的回答并没有把工资精确到个十百,但是甲已经知道了他想得到的信息。这体现出人们习惯于用模糊性语言。
        2)模糊语言是幽默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运用模糊语言,在处世中既能够巧妙淡化矛盾又能保护好自己。懂幽默智慧的人总能够巧妙地用模糊语言将尖锐刺耳的话语表达出来。在一些交流场合,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经常可以碰到一些比较尖锐的提问,这些提问不能直接、具体地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这时候,说话者就可以巧妙地用模糊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说话双方都不会太难堪。
        四.结语
        因此,新闻报道有时不能忌讳模糊语言的运用。人类在数的概念产生后学会了精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确学日益获得成功,于是人们逐步对精确和模糊形成了固定看法。在通常情况下,精确被当成褒义词,模糊被当成贬义词,凡事以精确为好。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从总体上当然越精确、越准确越好。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会增强新闻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杨梅.从《中国日报》看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06):83-85.
[2]王苗.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与语用诉求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05):112-115+123.
[3]王爱霞.语用视域下的新闻模糊语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7):69-72.
[4]黄菊芬.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以China Daily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2,(03):69-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