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白洪文 徐诗悦 郭天宇
[导读] 思政课一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秉持"大思政"理念,遵循纵向深化的学科育人逻辑、横向配合的协同共育逻辑、循序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

吉林农业大学  白洪文 徐诗悦  郭天宇    130000

摘要:思政课一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秉持"大思政"理念,遵循纵向深化的学科育人逻辑、横向配合的协同共育逻辑、循序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在实践上,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在区域教育治理中的主导性和协调性作用,在大中小学学段和校际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构建立德树人的区域内联动机制,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材体系的思想价值建设,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确保思政课提质增效。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
        引言: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核心在于“课程”,关键在于“一体”,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有顶层设计,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体系,“一体化”突出强调立德树人的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主要指在大中小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现教材(教学大纲)、教师队伍、课程设置、育人功能、评价体系等的一体化,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整体构架、内容层的有机衔接、育人的有效协同,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进而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为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大中小学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应该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一)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虽然不同学段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对思想道德素养、政抬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对爱国、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脉络,构建起更加衔接有序的育人体系[1]。
        (二)完善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决定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推进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推动大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和有效衔接,而课程思政是连接它们的一把“钥匙”。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有机衔接,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因此,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更加完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任何时代、任何学科、任何教育活动都蕴涵着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剥离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思政课一体化是党中央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理念,作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工作指南。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特定的行动脉络和必要的逻辑遵循。
         (一)纵向深化的逻辑
        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立德铸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在学科内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化建设,发挥好思政课课程“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主力军”、思政课教学“主战场”、思政课课堂“主阵地”作用,在学段、年级之间形成衔接递进的学历体系和课程结构。在课程目标厘定上突出立德树人的同向性和同质性,从小学到大学渐进有序设计课程目标,注重课程自标的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续性,并详细、具体地突出不同学段、各个年级的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二是对标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的价值内涵,改变课程内容分散、重复、堆叠以及必要内容缺失等问题,并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为重点支撑,加强课程内容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符合学生认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予以展示呈现。
        (二)循序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既有特定的身心成长规律,也有阶段性的认知发展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进阶特点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就能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定位、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方法采用、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成效提供依据。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推进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育人智慧的高度统一和特色表达,体现出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也标明了实践推进的必要路径。需要形成联动性、全面性、系统性、整合性的工作格局,确保在育人实践中提质增效[2]。
        (一)构建立德树人的区域内联动机制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任务为统领,构建以地市为主要范围和基本单元,带有空间特点的教育系统治理联动机制。其一,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学学校之间的广泛协同与深度合作,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实现教育经验的交流互鉴和教育资源的互补共享,特别是要发挥大学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智力团队、学科研究、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为中小学校思政课改革提供带动、引领和支持作用。其二,在区域内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多元组织、多元主体的互动,理顺学校、家庭、社会在区域教育治理和凝聚育人合力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其三,在区域内推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学共促的专业发展通道,为大学思政课教师科研、知识、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育人经验、实践智慧、缄默知识的归纳提升搭建平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
        思政教育是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价值议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打通思政学科、思政课程衔接不畅的壁垒,更需要形成各门学科和课程全面思政教育的良好态势,转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培育的倾向,改变强调学科思维、忽视全面发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形成人才培养的整全予见域。纵观以往的教育改革,课程始终是支撑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学必然成为落实改革的核心。思政课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在大中小学各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形成“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思政”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彼此增能的育人模式。对此,要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目标安排、内容加工、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将思政教育价值要素与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深度融合,在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提升、思维锻炼、情感培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三)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
        思政教育在于育人育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旨归是通过一系列课程要素及其实践关系的调适、优化,在包括学校教育系统的全社会整体构建思政育人的高效功能结构,从而为育人育心提供平台载体、创设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化思政教育于有形。当前,思政课机械僵化、内涵不足,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等现象依然存在。从思政教育改革的视角出发,开发运用先进的教育文化资源是改变思政课低效的重要剿昔。一方面,能够弥补学校课程建设中资源不足的短板和局限,促进传统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活动走向开放化;另一方面,基于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建设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動能够突破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思维定式,由静态向动态侧井育人目标综合实现[3]。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和校际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学校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物资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教师资源、教研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与互助。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推翻现有课程、破坏现有课堂教学的秩序,而是要发挥现有课程的作用,丰富课程内容及内涵。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主要目的是让同类性质的课程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呈现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书臣. (2020). 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5), 24-29.
[2]周英. (2020). 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教学, No.448No.449(Z2), 31-34.
[3]王世娟. (2020). 教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力量.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