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化初中科学学困生,提高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   作者:何慧
[导读] 初中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系统性强、趣味性强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学生的理论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浙江省嵊州市剡城中学教育集团城东校区   何慧

内容摘要:初中科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基础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系统性强、趣味性强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学生的理论能力,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本人对科学的“学困生”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寻找对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科学  学困生  兴趣  学习方法  心理障碍  有效性
        本人多年承担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总是感觉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许多困难。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关于兴趣方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探索科学现象,揭示隐藏期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这才是学科学的良好习惯。但一部分的学困生的兴趣只停留于直觉层面及操作性兴趣。
        1、直觉层面兴趣
        他们只是被新奇的科学现象所吸引,因此特别喜欢看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比如教师演示实验:惯性。鸡蛋落杯的实验,当硬纸片被迅速弹出去时,发现鸡蛋不是跟着飞出去,而是落入杯中,这种现象和学生实验前的估计大不相同。因而他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感到十分新鲜。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于现象本身,他们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内在原因的欲望。老师要趁热打铁,需要教师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老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操作、研究,反思获得感性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探究科学规律。在实验中不仅生成知识,而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接着刚才的实验问学生,为什么鸡蛋会落入杯中。大部分学生会回答:因为惯性。学生既不会说明是鸡蛋具有惯性还是硬纸片具有惯性,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解释具体某个惯性现象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概括出解释惯性现象的步骤,即:
        (1)确定研究对象;
        (2)说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
        (3)指出发生了什么变化;
        (4)指出因为这个变化,研究对象将如何运动。
        经常这样的引导,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有序性,才不会停留在科学表面实验现实。 
        2、操作性兴趣
        八年级所有学生一听到要去实验室上课,都会表现出特别高兴的心情,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完了,他们的兴趣就随之消失。这部分学生对实验本身感兴趣,而对探究科学的原理、性质及规律等并不感兴趣。例如《光的直线传》在实验教学课。首先,教师提出光是怎样传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其中器材有激光小电筒、蚊香、水、牛奶、玻璃块、烧杯等),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从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


这节课下来,教学中由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但在实验中只有少数学生知道用水中加牛奶、蚊香取烟来看清出光路,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从课堂的场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都动起来进行了实验,一大部分学生在玩器材,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思路混乱,效果并不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学生的实验体验才会深刻,收获才会大。
        二、学习方法方面
        1、双基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深刻,生搬硬套。
        一部分学生对科学公式只满足知道公式的“形”,而不明白公式的“精神”。具体地讲,就是不明白公式中各量的意义。不明确公式成立的条件。不明确公式中各量的对应关系。不明确公式的适用范围。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科学定律和公式,要阐明其来龙去脉,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从练习主公式的应用,紧接着练习变形,且在带数据时注意进行单位换算,由易到难,强化训练,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公式的应用。
        2、缺乏阅读与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从初中科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一听就懂、一做就懵、一算就错,明显地缺乏阅读能力。尤其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科学试题的立意、情景设置新颖,结构独具风格。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的背景材料、科学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而考生往往被较长的题干所吓倒,得分率很低,这正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因而,阅读能力的教学已成为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平常教学中一方面要经常指导学生课前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在学生对新课内容有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难点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攻克难点,特别对于那些重点知识要边读边记,对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记。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内容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这两点精读,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课后,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加深理解,使认识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独立读题,教师不能为了省时间而代替学生读题,这样只能掩盖学生获取有用信息能力不足的缺陷,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只有在不断纠错中才能提高阅读与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心里障碍方面
        学生初接触科学,除了对它既充满好奇与期待,也会有学长们提前灌输的畏难与害怕心理。尤其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们,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退缩。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加强心理诱导,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达到共识,形成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平时尽量多接触学生,对学生多倾注一些爱,给学生以热情和关怀。一方面用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对老师既崇敬又无拘束;另一方面,注意讲课的艺术性,运用手势助说话,用多媒体、图表、板书、教具、模型作演示说明,善于打比方,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形象微妙传情等方面来牵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亲切、乐趣中学到知识。特别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作业面批,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基本要求的训练任务。测验题重视基础,照顾多数,善于开发和捕捉每个学生的潜在力和闪光点,多鼓励,少训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护好他们的进取心、积极性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冲破学习科学的各种障碍,达到喜欢科学,会学科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桂林《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尹丽君《初中科学让学困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研究》教育科学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