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陈俊峰1 李华宏2通讯作者
[导读] 评估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

        陈俊峰1   李华宏2通讯作者
        1.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2.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评估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泰州市人民医院实施治疗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一组归入45例。参照组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应用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结果:(1)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值,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分值较低,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2)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前庭症状指数组间差异性不存在,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较低,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结论: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行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关键词】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手法复位;康复训练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治疗多采用耳石复位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是,有研究显示,超过61.0%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石复位后仍残余眩晕症状,针对此类患者,多采用药物或康复训练方式改善其临床症状。鉴于此,本研究就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手法复位康复训练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实施治疗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予以项目研究,选于90例,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组间分布: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数量:45。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其性别比例纳入为23比22。年龄最高值是85岁,年龄最低值是53岁,年龄平均值经计算为(69.15±11.81)岁。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程时间最高值是16d,病程时间最低值是2d,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程时间平均值经计算为(9.21±1.95)d。参照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其性别比例纳入为25比20。年龄最高值是86岁,年龄最低值是53岁,年龄平均值经计算为(69.19±11.83)岁。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程时间最高值是15d,病程时间最低值是2d,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程时间平均值经计算为(9.16±1.93)d。对全部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年龄、性别、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程时间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实施统计学对比P>0.05。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取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仰卧位,将其头部向健侧翻转90度,身体随之翻转90度,再行翻转90度,保持俯卧位,随即恢复正常仰卧位。取患者坐位,康复治疗师在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后侧轻扶头部,向患者患侧扭转头部45度,改变患者仰卧位,并将其头部置于床边,头部向健侧扭转45度,保持20-30s,协助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身体翻转90度,保持20-30s,恢复患者正常端坐位。实验组应用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手法复位方式同参照组,康复训练如下:其一,取患者端坐位,头部水平180度转动,护理人员手指放置于其头部前侧,在水平转动期间始终保凝视手指。其二,取患者仰卧位,持续凝视头部上方某一点,左右最大极限转动头部。其三,取患者端坐位,护理人员将食指固定在某一位置,要求患者凝视食指,固定患者头部,护理人员将手指上下移动,患者眼球随之活动。其四,指导患者在睁眼状态下直线走过房间,并弯腰、伸腰;指导患者在闭眼状态下直线走过房间,并弯腰、伸腰。
1.3统计学分析
        90例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病案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予以计算,计量资料(治疗前后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分值及前庭症状指数)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展现,采用t检验形式进行校准。如果组间差异呈现为P<0.05,则表明其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
        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值,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分值较低,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高。见表1。

3讨论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患者头部位置改变后的眩晕症状,其临床发生比例相对较高,与患者椭圆囊位觉斑上耳石脱落具有密切关系,当患者体位改变后,存在眩晕现象,但是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在上耳石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给予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手法复位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显示,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分值组间差异性不存在,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躯体性、情感性、功能性分值较低,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治疗前前庭症状指数组间差异性不存在,实验组的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患者经由治疗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治疗后进行对比,其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较低。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凝视练习、姿态平衡练习、视觉跟踪练习等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可将残余的上耳石打碎,并降低其上耳石沉积问题,促进其上耳石吸收,改善其残余眩晕症状。
        综上其述,手法复位康复训练于阵发性良性的位置眩晕疾病治疗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冬雪,张硕.前庭康复训练对超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9):322-323.
        [2]刘洋,李昕蓉,牟月, 等.于白莉教授逍遥散加减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8,33(4):340-344.
        [3]张加良,惠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特征及复位治疗后短期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13):1016-1019.
        [4]张敏,蔡慧仙,王星国.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20,26(1):44-48.
        通讯作者:李华宏(1965.09-),男,泰州市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主任中医师,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研究方向:康复治疗,江苏泰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