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类西药应用的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李大赫
[导读] 研究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
        李大赫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150088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并产生了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总结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不良反应的产生类型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探讨与患者性别、年龄、送药方式与用药种类的关系。结果:女性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主要分布在35~62岁。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类西药种类为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其中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00)。结论:临床上治疗抗菌类西药不良反应需对症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用药种类等密切相关,需给予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主要分为八大类,其中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叶酸途径抑制剂类;氯霉素;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有研究报道显示,基层医院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超过半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人们也愈发发现使用抗菌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并且不良反应涉及到患者的许多脏器系统,不良反应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临床使用抗菌类西药的研究也愈发重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我院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并产生了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43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52.13±3.26)岁;女性患者57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52.73±3.49)岁。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神经系统紊乱、脏器功能衰竭、例如荨麻疹、皮疹与红肿等过敏反应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不良反应的产生类型与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探讨与患者性别、年龄、送药方式与用药种类的关系。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3.0计算数据,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数据呈百分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在本次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有43例,占比43.00%;女性患者有57例,占比57.00%。两组患者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与男性患者相比较高,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主要分布在35~62岁,平均年龄(52.69±5.8)岁。在本次研究患者中,有10例患者年龄小于18岁,有22例患者年龄在19~30岁之间,有24例患者年龄在31~40岁之间,有20例患者的年龄在41~50 岁之间,有24例患者大于50岁。统计结果显示,35~65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较高。
2.2 使用抗菌类西药药物种类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抗菌类西药种类为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其中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62%(62/100)。详见表1。

        注:与其他不良反应症状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抗菌类西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据相关调查显示,基层医院使用抗菌类西药进行治疗超过半成。而将抗菌类西药应用在临床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愈发增多,一旦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所以临床中应该高度重视抗菌类西药的应用,更要对抗菌类西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所谅解,及早进行预防与治疗。
        本次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与男性患者相比较高,可能由于女性的特殊时期与男性相比较多,对于药物就有所特殊反应。统计结果显示,35~65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较高,这可能是由于中老年患者体制较弱,身体机能有所降低,而代谢功能也有所减弱,产生了对药物的特殊反应。所以在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特殊时期用药,更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给药,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本次研究显示,用药种类中,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送药方式中,静脉滴注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不良反应中,产生例如荨麻疹、皮疹与红肿等过敏反应的比例最高。因此在使用抗菌类西药治疗患者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易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的使用,更要在使用静脉滴注时注意送药的量与速度等,在患者产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对症治疗,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学真.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07):116-118.
[2] 于明霞.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96.
[3] 张冰.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2):138-139.
[4] 叶巍.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外医疗,2019,38(04):131-133.
[5] 徐媛媛.探讨在临床中使用抗菌类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0):1514-15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