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刘静1 刘永臻2
[导读] 观察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刘静1   刘永臻2
        1 临朐县海浮山医院  内一科   山东 潍坊 262605  2 潍坊市临朐县海浮山医院  急诊科   山东 潍坊 262605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康复健康指导模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经干预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均由提高,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均提高,利于患者后期的居家生活质量质量的改善,促进预后。
关键词:康复健康指导模式;脑卒中;康复效果
        脑卒中是常见多发脑血管疾病,我国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疾病发生后由于大脑的供血供氧影响而造成部分功能障碍,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是常见多发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积极的康复健康功能锻炼对患者后遗症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不断的刺激而提高各项功能的改善[2]。本文主要观察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年龄42岁-76岁,平均(59.91±3.92)岁;男性26例,女性20例。研究组年龄44岁-78岁,平均(59.96±3.35)岁;男性24例,女性22例。收集两组基本信息,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遵医嘱治疗,协助进行翻身,做好安全护理,指导患者的饮食,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等。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康复健康指导模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开展相应的康复健康运动。卧床期,疾病的急发期,患者的自主运动功能非常差,此时指导患者尽量采用患侧卧位,每 2 h护理人员协助变换 1 次体位;帮助患者进行支肢体的刺激,进行冷敷,推拿等,并将健侧下肢放在患侧下肢膝盖处并向下滑动,用健侧手臂将患侧手臂拉起、上举,有利于肢体血液循环,降低下肢血栓的发生。稳定期,此时患者病情稳定,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行为训练,
采用抓空、高举摸头、肩部运动等活动进行上肢功能锻炼;采用髋、膝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旋、外展活动进行下肢功能锻炼,被动辅助运动,每次活动 10 ~ 15 次,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护理人员应监督患者及其家属每天反复进行上述运动,每次持续约 30 min。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将运动功能锻炼持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渐让患者自己独立进行穿脱衣服、洗脸、刷牙、进食、大小便等日常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制定有计划的训练,可适当配合理疗等方式。
1.3观察指标
两组干预前后四肢功能变化情况进行比较,采用 FMA 评分法[3],分别进行双上肢、双下肢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功能越好。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BI),评分越高说明自理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统计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四肢功能 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两组干预前FMA上肢、下肢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均由提高,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现代医疗手段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死率。但是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的缺血缺氧对部分功能造成影响,发生肢体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积极治疗,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通过护理手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是重中之重。
        康复护理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及具体身体状况而开展逐步的康复功能训练,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主,进行最大限度的活动;稳定期后患者掌握运动控制能力后再逐渐加强主动运动的进行,侧支循环的建立,加速脑细胞重组和代谢具有重要意义;进行规范性、固定性的训练,加强大脑的记忆性,达到较好的可塑性[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均由提高,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健康指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患者的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均提高,利于患者后期的居家生活质量质量的改善,促进预后。
参考文献
[1]龙成 .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探析 [J]. 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7):105-106.
[2]魏 頔,闫 涛. 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380-3381.
[3]王 雪,杨 宏,孙 博.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5,36(5):1000-1000.
[4]张晓霞 . 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J]. 医学信息 ,2015,34(29) : 13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