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慧 毕淑霞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 山东荣成 264300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良性眩晕护理中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阵发性良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和平衡能力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眩晕症状评分(21.59±6.04)分低于对照组的(28.37±7.91)分(P<0.05);观察组的平衡能力评分(49.67±3.39)分高于对照组的(44.51±3.82)分(P<0.05)。结论:在阵发性良性眩晕护理中应用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平衡能力。
【关键词】手法复位;体位训练;阵发性良性眩晕;护理
阵发性良性眩晕发生与突聋、病毒性迷路炎、内听道动脉缺血等因素关联密切,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头晕、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目前主要通过酌情使用药物治疗患者,但停药后容易出现复发问题。临床中在患者治疗期间期间配合体位、复位等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2]。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本文就阵发性良性眩晕护理中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阵发性良性眩晕患者8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阵发性良性眩晕的诊断标准[3];②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药物过敏;③脑血管疾病;④入院前接受过抗眩晕治疗或护理;⑤外伤、占位性病变等导致的眩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8.53±8.09)岁;病程1个月~15个月,平均(8.04±1.33)个月。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49.02±8.17)岁;病程2~14个月,平均(7.96±1.02)个月。上述数据保持同质性。
1.2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在此前提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环境管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定期复查等内容。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其中后半规管阵发性良性眩晕患者使用改良Epley或Semont训练,水平半规管阵发性良性眩晕采用Barbecue翻滚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Epley训练,①指导患者纵行坐在床上,使患者头部向患侧偏转45°,叮嘱患者迅速躺下,使头部后展,仰于床头外。②再将患者头部沿对侧旋转90°。③继续向健侧转动身体,呈侧卧位,同时使患者头部再向下旋转90°,使患者头部与身体、地面垂直线呈135°。④缓慢坐起身,头直位,并向前倾。(2)Semout训练,①指导患者坐在床缘,头部向健侧偏转45°,迅速转为患侧侧卧位。②维持头位不变,迅速移动身体,由坐位变为对侧卧位。③缓慢坐起身,取头直位。(3)Barbecue训练,①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使患者头部向健侧偏转90°。②指导患者身体转动180°,由原本的仰卧位变更至俯卧位,在此过程中头位维持不变。③继续转动头部90°,直至面朝下。④继续转动头部至患耳向下。⑤回归原体位。复位过程中各体位维持≥1min,可重复多次进行,直至眩晕、眼震消失或保持稳定为止。
1.3观察指标
(1)按照眩晕残障量表(DHI)[4]评价护理前和护理后2周患者的眩晕主观症状,评价项目包括功能(F)、情绪(E)、躯体(P),总计25题,用3级评分法评价,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眩晕症状越严重。(2)参照Berg平衡量表(BBS)[5]评价护理前和护理后2周患者的平衡能力,评价项目包括14条,满分56分,得分越高提示平衡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至SPSS23.0,以X2检验定性资料(%、n),以t检验定量资料(x±s),P小于0.05,表明存在差异。
2结果
2.1眩晕症状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改善效果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png)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3讨论
目前医学界就阵发性良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患者发病与头部外伤、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内耳手术后及前庭神经炎等紧密相关。临床中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受到了多数医生的认可,根据患者病情可将其分为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前半规管及多半规管阵发性良性眩晕,其中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阵发性良性眩晕最为常见,而多半规管、前半规管病变较为罕见[6]。传统的护理模式尽管能够辅助阵发性良性眩晕患者遵医用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但在患者眩晕症状、平衡能力方面的改善效果欠佳。实践证明,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提升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的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平衡能力评分均显著提升,其中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平衡能力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分析后可知,导致阵发性良性眩晕复位不佳的原因主要如下:(1)耳石并非游离在半规管内,而是在半规管壶腹嵴顶处附着,在接受治疗时不易返回椭圆囊。(2)受累半规管伴有结构狭窄、异常情况,阻碍耳石返回椭圆囊。而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能够使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位训练促使在壶腹嵴顶局部附着的耳石顺利脱落,成为游离耳石,使得游离耳石在复位过程中返回椭圆囊。同时通过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能够不断碎裂、分解耳石,减少耳石对淋巴流动的影响,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体位训练方案对阵发性良性眩晕患者展开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促进平衡能力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燕, 史敏, 王飞霞,等. 20例躯体活动障碍伴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的护理[J]. 护理学报, 2018, 25(4):65-67.
[2]邹团明, 陈俊明, 周晓娓,等. 手法复位联合前庭康复练习护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33(11):1044-1048.
[3]白雅, 付炜, 韩军良.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2):150-152.
[4]余海芸, 刘小龙, 李衍菲,等. 视觉性眩晕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17(3):371-375.
[5]周晓美, 冯璇. 跌倒风险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21):109-112.
[6]肖辉. 手法复位结合体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20, 6(11):93-95.
姓名:李凌慧(1989.10),民族:汉,籍贯:山东威海荣成市,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学历本科 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供职,邮编:264300,研究方向: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