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1丁翠莲 1刘炳坊
[导读] 探究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丁翠莲  1刘炳坊
        1 山东省荣成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荣成   264300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提供统计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接收的1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调查样本,利用电脑排序随机分为实验组(n=65)和对照组(n=66),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样本的护理效果以及对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样本护理总有效率为80.30%,实验组为92.31%,P<0.05;对照组样本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71.21%,实验组为89.23%,P<0.05。结论:通过循证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得到有效缓解,并发症率也有所降低,同时相较于常规护理,家长对循证护理结果也表示出更高的满意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效果   
        引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生后24小时内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对刺激反应过强,严重时出现呼吸不规则、暂停或呼吸衰竭,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引发死亡。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审地、明确、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期望相结合,获取护理证据,制定并落实护理计划的一个过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循证护理能够为护理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基于此,笔者对在新生儿科就诊的1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临床研究,分析循证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现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接收的13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调查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为(39.21±0.23)周,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轻度38例,中度17例,重度10例。对照组66例,男性40例,女性26例,胎龄38-41周,平均胎龄为(39.11±0.42)周,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轻度41例,中度17例,重度8例。两组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从两组样本胎龄、性别、病情来看,并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统计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医嘱做好患儿的呼吸支持,保持通气、换气功能;做好药物管理,正确处理惊厥、颅压高等情况,确保心率、血压、血糖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根据新生儿科护理人员情况,成立专门的循证小组,有副主任护师担任组长,组织循证护理工作的开展。(2)明确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问题。通过临床诊断结果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具体情况,确定主要症状,并从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等确定病情程度;通过质性研究对家长的期望进行分析,了解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要求,确定护理的重点。(3)检索证据。明确的检索关键词,制定检索策略,先从一些循证资源库中查找证据,例如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中查找“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的相关文献,当文献资料不足时,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查找原始研究数据,形成证据支持。(4)评价证据。循证护理小组组长指导组员,通过讨论、交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证据资料做出判断,分析证据在指导护理工作,缓解患儿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等临床症状,提高家长满意度方面的价值,保证证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5)汇总证据,反复研究文献,并配合实际护理工作,将关于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归纳,针对护理工作形成新的解释。(6)根据循证护理总结,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例如做好机械通气,维持患儿血液气体和酸碱状态处于生理范围内,防止缺氧、高氧、高碳酸血症和低碳酸血症;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和血压,通过药物管理等方式,确保平均动脉压>35~40mmHg,保持血液的脑灌注量;确保血糖维持在5.0mmol/L左右,减少由于血糖异常出加重脑损伤的情况;注重安抚家长情绪,通过专业的护理提高家长对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做好延续性护理,指导家长做好视听训练,促进婴儿正常生长发育。
        1.3判断标准
        根据两组样本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分析护理工作效果,并确定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根据公式(显效+有效)/总例数=总有效率,进行计算对比。
        运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样本家属进行调查,并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作出评分,根据评分划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根据公式(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满意度,进行计算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0.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例数用(n)表示,有效率和满意度用(%)表示,用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通过统计分析对比,对照组样本护理有效的有53例,总有效率为80.30%;实验组样本护理有效的有60例,总有效率为92.3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结论
        在临床上,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在新生儿的生前、出生时、生后均有可能发生,缺氧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引起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问题,进而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造成新生儿死亡,或者留下严重后遗症。针对此,为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医院需要采取科学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循证护理在应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时候呈现出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患儿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改变等临床症状的分析,循证护理的有效性高达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0%;此外,循证护理呈现出的专业性也让家长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即家长对护理满意度为89.23%,相较于常规护理的71.21%,有了显著的提升。基于此,医院新生儿科在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可以应用并推广循证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宝燕.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3):4+6.
[2]杨莹.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2):5.
[3]刘心梅,史根女,王学智.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2):284-285.



姓名:丁翠莲 (1989.04)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东威海荣成市 毕业于济宁医学院  学历:本科  现供职单位全称:山东省荣成市妇幼保健院 邮编:264300  研究方向:新生儿科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