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王巧
[导读] 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王巧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医院康复一科   安徽省  243000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成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2组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级(NIHS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应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对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2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生活能力较前改善(P<0.05);2组护理后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前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神经功能较前改善(P<0.05);2组护理后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
脑卒中; 中医康复护理;?生活能力;?神经功能;
脑卒中是近年来临床上较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重者可造成死亡,病情较轻者经救治后仍会出现言语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1]。目前,如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的关键[2]。有效的治疗手段配合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脑卒中患者88例,基于随机的抽取方法将选入的患者分成2组各44例。对照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35~75岁,平均(49.7±2.6)岁;病程3~22 d,平均(9.1±0.5)d。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6~78岁,平均(50.1±3.2)岁;病程5~23 d,平均(8.8±1.1)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经CT、MRI等检查和诊断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的患者; (2) 初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 (3)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 (1) 排除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 (2) 排除病程超过1个月的患者; (3) 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4) 排除恶性肿瘤、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 包括甘露醇、利尿剂、控制血压和血糖以及吸氧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监测病情和生命体征、皮肤护理、指导正确体位以及保证个人卫生等。干预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 (1) 安神静志:指导患者每日静坐, 配合呼吸减压, 吸气时握紧双拳, 呼气时缓缓放松, 从而将患者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2) 针灸护理:针灸前详细讲解针灸的作用, 在患肢侧取足三里、曲池、合谷、心腧、照海、四神聪、神门以及涌泉等穴位进行针灸。针灸前酒精消毒, 采用华佗牌针灸针 (0.35 mm×40 mm) 垂直进针, 深度以患者感到触电或发热感为宜, 守气3 min后留针, 每穴得气后留针30 min。2次/d, 连续一周后减至3次/周。 (3) 按摩护理:给予患者穴位按摩, 时间为上午9时以及下午3时, 2次/d, 20 min/次。上肢取穴天泉、手三里、内关、外关、曲泽、合谷等;下肢取穴昆仑、双膝眼、足三里、伏兔、梁丘、血海、阳陵泉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 满分45分, 分值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MAS) 评估患者运动功能, 满分48分, 分值越高, 运动功能越好。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 评估患者生活能力, 满分100分, 分值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 2组生活能力MBI评分比较
见表1。2组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生活能力较前改善(P<0.05);2组护理后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存活患者的致残率高达80%,其中15%的患者会失去自理能力,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加重了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3]。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已不单单局限于近期效果,更注重于对患者的远期疗效、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早期临床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起病的3个月内部分神经元功能可再生,因此脑卒中早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同病异护、扶正祛邪为整体护理观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而开展辨证施护的护理方法。通过中医康复护理,根据五行情志理论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积极性。通过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来缓解患者压力。为患者进行电针治疗仪治疗,可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还可刺激受压神经,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加速血肿吸收,从而改善病灶区脑组织的供血及供氧,促进受损神经元的生长功能恢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按摩,可增强患者的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使病灶周围神经组织的兴奋度提高,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通过穴位按摩,可增强患者肢体的局部营养,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刺激的调节能力,改善患者关节粘连及萎缩,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还可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段筱妍,闫咏梅,袁有才,等.优化中医护理方案用于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1):1241-1244.
[2]方履斌.加减搜风通络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作用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357-359.
[3]范宇威,代大伟,吴珊珊,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2):2382-23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