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英
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100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群体的多发疾病,临床根据发病位置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两种类别。前者包括以急性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后者则包括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等,其中肺炎是导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与病毒、细菌等感染息息相关,因此,临床的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做好病原微生物学检验,为了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标本采集则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本文将全面带大家了解与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有关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在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需采用灭菌处理方式消毒采集标本的收集器和容器,同时需要医护人员注意手卫生,并戴好手套和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一、咽拭子
包括鼻咽拭子和口咽拭子,主要采集部位为后鼻咽部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其次是前鼻孔以及口咽部纤毛上皮细胞,在采集鼻咽拭子的时候应先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然后将拭子轻轻插入鼻腔内部,沿着鼻腔壁逐渐深入到鼻咽部直至感受到阻力时即可转动数圈,最后将拭子取出。采集口咽拭子之前,患儿需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如果漱口不合格可以将漱口水吐出或是咽下,然后指导患儿张口发出“啊”的声音,以便于充分暴露口咽部,必要时可以使用压舌板压住患儿的舌部,将拭子越过舌根部抵达咽后壁或是悬雍垂后侧,抹拭咽后壁以及扁桃体部位,可以适当旋转来增加抹拭的面积,最后取出拭子即可,需注意在取出拭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接触到口腔其他部位。
.png)
二、痰液
痰标本极易受到口腔分泌物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菌数量,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情况的患儿给予不同的采集痰液标本方法。在采集标本之前需要准备无菌收集容器、漱口水以及清水。对于能够自主咳痰的患儿,应向其解释痰液和唾液的区别,然后指导患儿在清晨起床后使用清水或是漱口水漱口三次,在咳嗽之前深呼吸用力地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这样做可有效避免痰液中混入口腔或是鼻腔分泌物。对于无法自主咳痰的患儿,比如婴幼儿等,医护人员需使用吸痰器采集鼻咽吸取物代替痰液,需要将无菌吸引器与无菌收集容器连接在一起,然后将吸痰管从患儿的鼻孔插入鼻咽部,后调节负压开始吸引,最后将吸取物放置在无菌收集容器内。
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在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之前需评估患儿的状态,按照支气管镜检查要求执行操作,首先要对患儿实施静脉麻醉或是局部麻醉,然后导入支气管镜检查其气道形态,接下来就可以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对于病变局限的患儿可以灌洗病变部位,而病变弥漫的患儿则要灌洗右肺中叶或是左肺上叶舌段。将支气管镜顶端嵌顿至目标支气管段或是亚段开口处后需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经操作孔道灌注5ml至20ml,37℃或是室温的无菌生理盐水,需快速灌注到相应肺段,后使用吸引器以100mmHg的负压将液体收回,灌洗三次至四次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应将总回收率控制在30%或以上。
四、气管吸取物
对于行气管插管或是气管切开的患儿需通过吸痰器从气道部位吸取标本,首先应给予吸氧处理,然后将无菌吸痰管与呼吸道标本收集器连接在一起,通过气管内插管或是气切管插入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将其推进呼吸道内部直至遇到阻力时将吸痰管抽回1cm至2cm开始做吸引,吸取气管内的标本导入无菌收集容器中。
五、血液
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以及培养频次需要根据患儿临床状况而定,因为很多病原菌在感染的时候,菌血症的表现是间歇性的,而且很有可能比发热症状早1小时出现,而这也意味着血标本的收集时间十分重要。此外,要选择能够覆盖更多病原菌的培养系统或是通过增加采血量的方式来减少培养频次,一般来讲需要在相同时间下采集两个部位的两份血培养标本,24小时内是否需要采集第2套血液培养标本需要依据患儿的病情和年龄。在采集样本之前,应去除培养瓶外部的盖帽和封条,然后使用预备的消毒酒精棉球将橡胶塞擦拭干净,当酒精晾干后触寻一条静脉以便于明确穿刺点,后使用碘伏棉签从穿刺点中心向外部画圈擦拭消毒,最后再使用蘸酒精的棉拭子再擦拭一遍,等皮肤表面的酒精晾干以后使用注射器抽血,将吸取出来的血液分别装在需氧以及厌氧两个培养瓶之中。
儿童血液培养的采血量要求为20ml至30ml之间,所以要保证每套采血量在10ml以上,则每瓶需大于5ml。
六、胸腔积液
采集胸腔积液的标本需要临床医生行胸腔穿刺术进行采集,或是在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及术后采集标本,如果使用胸腔镜取活检组织或是采集胸腔积液,需要先采集积液然后再取活检组织,以免活检给胸腔积液带来影响。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执行。
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感染原因,为了确保检验结果,也为了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需要规范化执行标本采集操作。为此,本文特整理了一篇有关于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标本采集的知识,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本文仅提供参考意见,具体采集标本的方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属要做的就是相信医生、支持医生、配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