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3期   作者:杨勇
[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杨勇
        珙县中医医院,四川 宜宾,644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性,患者多有长期弯腰劳动或坐位工作的经历。95%左右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那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有什么症状?该如何治疗呢?
        【主要症状】
        一、腰部疼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此症状,有些病人可在腰部扭伤或外伤后出现,但有的病人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时重时轻,钝痛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可以减轻,久坐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可使腰部活动受限。
        二、下肢放射痛。80%以上病例可出现此症,可在腰痛发生前出现也可在腰痛发生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部,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为了减轻疼痛,患者往往采取屈腰、屈髋、屈膝、脊柱侧弯的保护性姿势。放射痛一般发生在一侧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侧,少数中央型突出患者可出现双侧下肢放射痛。
三、下肢麻木和感觉异常。下肢麻木多与前者伴发,有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麻木或是感觉异常区域与受累的神经根相对应,感觉异常主要是发凉、患肢温度降低,尤以脚趾末端最为明显。
四、肌肉麻痹: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肉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拇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


五、间歇性跛行: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突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六、马尾神经症状:临床上少见,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很多,一般当患者出现腰痛、腰酸、下肢疼痛麻木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建议去医院就诊,作CT、MRI检查,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后要尽早治疗。
        【治疗】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各有其适应证,其选择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不同病理类型、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及病人的年龄和身心状况。
        一、非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疗法可以得到缓解或治愈。其适应证为:年龄较轻,发作次数不多,病程较短,特别是前1、2次发作者;病程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X线片腰椎退变轻,无椎管狭窄等;CT只显示为膨出型,且症状及体征均较轻者;由于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诊断尚不完全肯定,需在治疗中观察者及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非手术治疗多为个体化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中药内服外用、牵引、推拿、针灸理疗、腰背肌锻炼,口服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
        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会破坏正常的腰椎骨生理结构,手术创伤大,易造成腰椎术后失稳、术后瘢痕组织粘连、术中误伤神经根等并发症,临床实践中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其适应证为:病史超过半年,经系统的非手术治疗无明显疗效或呈暂时有效,但反复发作,疼痛较重者;虽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且症状体征典型,患者积极要求手术者;出现神经根受压体征者。如趾或足的肌力减弱,跟腱或膝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等;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或侧隐窝狭窄者。手术方式包括经脊柱内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单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单纯全椎板切除术、单纯半椎板切除术及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