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
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卫生院 408303
【摘要】目的:分析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使用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的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6例健康人群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病毒性肝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健康体检人群设为参照组,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及生化检验,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毒性肝炎患者检验后的ALT水平、TBIL水平、ALB水平、A/G水平、PLT水平、WBC水平及EN水平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血常规与生化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较为显著,能为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生化检验;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指由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较为常见的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一[1],主要是由血液、性交、母婴、粪口等传播,好发于儿童、未接种疫苗及免疫力低下的群体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黄疸、呕吐、消瘦及恶心等等,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定期检查和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肝性脑病、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有效的检查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我院针对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92例展开了观察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6例健康人群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21岁,均值为(45.52±3.69)岁;参照组46例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0岁,均值为(45.50±3.67)岁。
对两组观察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本次观察收治的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中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所有观察对象均同意参与本次观察,本次观察均已排除精神状态异常及不同意参与本次观察的人群。
1.2方法
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均实施血常规检验及生化检验,两组观察对象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4ml肘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选择日立7180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为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实施生化检验:对4ml的肘静脉血实施10分钟的2000r/min的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肝功能白球比例、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进行检测。选择xn-1000的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对2ml的EDTA抗凝血进行轻轻颠倒混匀处理后实施血常规检验,检验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指标。
1.3观察指标
针对参照组健康体检者和观察组病毒性肝炎患者检验后的ALT水平、TBIL水平、ALB水平、A/G水平、PLT水平、WBC水平及EN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两组观察对象检验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处理,ALT水平、TBIL水平、ALB水平、A/G水平、PLT水平、WBC水平及EN水平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当P小于0.05表示两组观察对象检验后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PCT、WBC、EN对比
观察组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后对比的PCT、WBC、EN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表1所示:
.png)
2.2 A/G、ALB、ALT、TBIL对比
两组观察对象实施血常规和生化检验后对比的A/G、ALB、ALT、TBIL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png)
3讨论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中若不及时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定时检查监测及早期治疗将会让疾病继续发展,引发一系列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4]。病毒性肝炎病变后不仅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还会对全身器官造成影响,使得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出现明显的改变。因此,临床中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给予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的检查,以此监测患者各项血液指标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为早期诊断患者的临床疾病和制定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参考[5]。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能很好的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但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临床诊断中还应结合生化检验项目共同诊断,以此评估患者的肝脏细胞合成功能[6]。本次观察中针对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在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对两组观察对象实施了血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得出结果为观察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PCT、WBC、EN、A/G、ALB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且观察组病毒性肝炎患者检验后的ALT、TBIL等指标相对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明显更高,说明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给予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联合检验,最大程度上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变化,为临床确诊疾病、制定疾病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综上所述,血常规与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建议在临床诊断和监测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僧, 李慧. 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25(08):66-67.
[2]马玉柱. 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J].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032):24-25.
[3]唐锦东. 研究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中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J]. 医药界, 2019,15(7):0098-0099.
[4]范玲. 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20(042):273,278.
[5]陈敬好, 黄银招. 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后的临床诊断效果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 3(24):109-111.
[6]彭芝梅, 蔡爱玲, 杨慧.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16):234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