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5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大失血患者中采取输血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分析。方法:研究抽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内我院接诊的68例急性大失血患者,均能予以输血治疗,随机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34例采取单一血小板治疗与观察组纳入34例采取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测评,其不良反应率结果呈更低显示(P<0.05)。结论:在输血治疗中实施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急性大失血患者效果更为突出,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治疗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急性大失血;输血治疗;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效果
急性大失血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危及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在短时间内身体出现大量血液流失,严重可产生失血性休克,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威胁[1]。临床治疗该病多以输血治疗为主,但大量输血科诱发患者产生其他不良反应,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输血治疗中应做到规范合理,选取更好、更适宜的输血治疗方式是保障患者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2]。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实施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输血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正文叙述如下:
1 研究材料及应用方法
1.1临床资料
时间:2019年5月~2020年5月,研究对象:我院68例急性大失血患者,对其分组。对照组(34例)男:女=20:14例,年龄范围在22~67岁,平均(44.5±1.34)岁;观察组(34例)男:女=21:13例,年龄范围在23~68岁,平均(45.5±1.37)岁。纳入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大失血的诊断标准;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均知晓并签字同意。排除指标: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疾病者;精神障碍或意识不清者;排他反应明显。组间观测信息经检验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单一血小板辅助治疗,借助输血滤器输注,输液量>2000ml采取13~60U,血小板含量>2.5×1011个,输液时间控制在30~60min内。若情况严重可加大输注量。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血小板输注方法同上,同时给予10U≤冷沉淀凝血因子≤20U治疗。同时配以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为:
①体温护理:医护人员时刻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记录,做好保暖措施,减少机体不必要的暴露,若存在体温过低情况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保暖措施,避免机体受损。②尿液护理:正式输血前应仔细核对患者基本资料(如姓名、血型、输注类型、治疗方式等),输血过程中建立静脉通道,维持通道顺畅的同时,检查尿液情况,若尿液呈酱油色或是浓茶色,需立即终止输血。③出血护理:密切查看患者穿刺情况,查看有无出血现象,对非手术部位皮肤发生黏膜淤斑、瘀点状况,需采取抽血检查或是分析出血原因,待明确诱因后采取对应措施。
1.3观察指标
(1)观测患者治疗的输血质量,包括平均输血时间和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2)就治疗后患者存在的输血不畅、疼痛及穿刺不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测评。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以SPSS22.0录入评测。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述,经t值对结果检验;计数资料在表示时用(%)形式表述,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检验值为P<0.05提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评估患者输血质量
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ng)
2.2 评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比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测评,其不良反应率结果呈更低显示(5.88%<29.41%),P<0.05,见表2。
.png)
3 讨论
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因血小板在机体止血中充分发挥维护血管壁、血液凝固等作用,有效抑制创面渗血,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则能快速提高凝血因子水平,激活内源凝血系统;此外冷沉淀凝血因子内高浓度纤维同蛋白结合有助于改善山细胞粘连及创面愈合,减轻血管通透性;促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能够依据黏附胶原细胞表面,形成网状结构,为创口愈合提供良好条件。不但如此,冷沉淀凝血因子有助于维护组织正常吞噬能力,起到抗炎作用[3-4]。
实验结果指出,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有助于减少悬浮红细胞产生,避免血小板聚集,缩短输血时间。相比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测评,其不良反应率结果呈更低显示(P<0.05)。由此表明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在血液输注过程中加强规范操作,依照流程进行,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总之,在急性大失血患者中采取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输血治疗疗效更为明显,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维持理想治疗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史艳艳, 周俊山, 王伟,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及有症状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 28(10):721-727.
[2]闫芳, 王春娟.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变化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48(05):613-615.
[3]王佳赟, 郑文颖, 杨雪. 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35(11):45-48.
[4]张青松,檀国祥.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8(20):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