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壮1[]△ 吴椋冰2[] 隆绍平3 阮成志1
(1. 百色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 百色,533000;2. 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3. 百色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 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针对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因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而长期留置导尿管的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耐药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显著降低(25.0%、25.0%、33.3%、50.0%、33.3%、25.0%),且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结论:腹针可减弱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大肠埃希菌清除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针;膀胱;大肠埃希菌;生物膜;耐药性
神经源性膀胱(NB)是由脊髓损伤(SCI)所致的一种排尿系统障碍疾病[1],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且菌体生物被膜对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腹针疗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疗法,可通过穴位刺激调节全身经络及脏腑阴阳,从而改善NB所致的排尿障碍及其相关并发症[3],但目前有关腹针对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的影响及作用尚未可知。泌尿系统感染多重耐药致病菌多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腹针治疗NB所致多重耐药菌性膀胱感染患者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腹针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室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由脊髓损伤所致的NB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9:11,年龄均值62.2±4.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均值63.5±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 100 Systern),光学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多功能酶标仪(BIO-RAD Model 550),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药敏试纸(英国OXOID公司),试纸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3521(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MH琼脂培养基(海博生物 HB6232),结晶紫染色液(Solarbio C8470),M63培养基(上海赛百生物 J910-500G),生理盐水(Solarbio LA1730),二甲基亚砜(Solarbio D837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缩肛训练,并予以氧氟沙星进行抗菌治疗,剂量为每次0.5mg,一天一次,疗程为7d。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及抗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
腹针具体操作如下:主穴:关元、中脘、气海、下脘,以补益正气;次穴:水分、气穴、水道、三阴交、中极,以取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之义;脊髓损伤患者多伴随情志抑郁、多烦善怒症状,为伤后思虑太过、情志不疏、肝气郁结所致,辨证可加期门、内关穴,以疏肝理气解郁,提高疗效。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32号1.5寸毫针。按腹针的标准化取穴,刺主穴时将针刺入地部,患者可无针刺反应或略有胀感;次穴将针刺入人部,每次留针30min。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后,每天实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在每次治疗前后及时进行血、尿常规等检查,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 ± s)表示,非连续变量采用秩和检验,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药敏试纸对两组治疗后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照组20株,观察组12株。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5.0%、65.0%、75.0%、85.0%、60.0%、70.0%、65.0%,观察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5.0%、25.0%、33.3%、50.0%、33.3%、25.0%。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大肠埃希菌对8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均下降(p<0.05)。
3.讨论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被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包裹的群落,基质中主要包含蛋白质、胞外多糖、胞外DNA和脂质等成分,不仅可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还可作为生物膜的支架,增强生物膜的屏障作用,以抵御多种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抗菌药物进入细菌内膜,从而使药物的杀菌效果降低。据统计,生物膜是99%的细菌存在于自然界的主要形式,而65-80%的人类细菌性感染疾病与生物膜有关。研究表明,相较于游离细菌,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可使其对抗生素的耐受力提高10~1000倍,可进一步提高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对宿主防御系统的抵抗力[15]。提示生物膜的形成是导致多重耐药性感染的主要因素,而破坏生物膜是该类疾病的重要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腹针可调节全身经络、脏腑阴阳,利于膀胱气化,增强机体御邪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腹针可减弱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妍.儿童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抗菌药物疗效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9,16(02):67-69.
[2]郑恩惠,林杰,柯自立,等.2018年福建省永安及南平监测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及耐药情况[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02):38-40.
[3]廖晓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及其护理探讨[J].心理医生,2019,25(02):102-103.
△通讯作者:卢壮,副主任医师,广西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康复医学会常委。研究方向:脑卒中偏瘫、颈腰椎四肢关节疾病、脊髓损伤等疾病的康复诊治。E-mail:1925688509@qq.com。
并列第一作者:吴椋冰,博士,副教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对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委员;广西针灸学会理事。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颈腰椎四肢关节疾病。E-mail:welldonetc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