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芬1 纪玉珍1 姜秀娟2 张艳青1 索彦恒1
1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聊城 252000
2聊城千岛山庄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分析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结果:选择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130例产妇同时按照不同的分娩方式分组,将其中65例阴道分娩产妇做为A组,将其中65例剖宫产产妇做为B组,所有产妇均接受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观察两组康复情况。结果: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以及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有改善,康复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以及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进行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锻炼通过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均能够显著改善盆底肌功能,促进及早康复。
关键词:不同分娩方式;盆底功能障碍;物理锻炼;盆底治疗仪
孕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不管是哪种分娩方法,都可能会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发生,一旦发生会对产妇产后康复不利,还容易引起并发症,使得产妇生活质量降低[1]。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及早干预,帮助其进行有效康复,物理锻炼和盆底治疗仪是近年来产科常用的产后康复手段。研究分析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报道如下。不可避免地会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研究开始和结束时间是2019年1月~2020年9月。选择在此时间在我院分娩的130例产妇同时按照不同的分娩方式分组,将其中65例阴道分娩产妇做为A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02±3.42)岁;孕周37~41周,孕周均值(39.28±4.32)周。将其中65例剖宫产产妇做为B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27±3.42)岁;孕周37~41周,孕周均值(39.36±4.55)周。互相比较两组产妇基本临床资料,P>0.05。
1.2方法
两组产妇在产后均开展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具体方法:
1.2.1盆底治疗仪 利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指导产妇保持仰卧体位,先引导产妇放松,不要讲话也不要咳嗽,安静5min后准备进行治疗,将仪器模式调整为压力-肌电,向阴道内置入电极片,将脉宽调整至40us以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频率至10~80Hz,从0mA开始逐步加大刺激电流,让产妇有收缩盆底肌的反馈且无明显不适为度,电流范围是30~60mA,在治疗过程引导产妇根据屏幕的提示正确的进行肛门肌群收缩放松,使肌电活动维持在屏幕显示的范围。
1.2.2物理锻炼 为产妇发放物理锻炼动作图解,提高产妇的理解程度。先教会产妇进行盆底肌强化训练,处于平卧体位。将两腿自然的向两侧打开并微屈,引导其先平稳吸气,在这一过程将肛门收缩,在肛门处于收缩状态时腹部和臀部肌肉应当是保持放松,10s左右后在呼气并将肛门局部肌肉放松,每次进行10min的锻炼,每天完成2次锻炼。其次是教产妇进行阴道哑铃训练,先准备好阴道哑铃,并将之放进安全套,在阴道涂抹润滑油后将哑铃送入阴道,进入2cm后开始进行阴道、肛门力度调节,从而让哑铃有缩紧,每次锻炼时间20min。
所有产妇均是在产后42d开始进行康复,康复时间至产后90d。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康复前后,帮助产妇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平均方法以会阴肌力测定法为标准,共包括6个分级,即:产妇对阴道肌肉收缩无感知,评价0级;产妇存在轻微阴道肌肉收缩,但没有持续性,评价Ⅰ级;产妇存在明显阴道肌肉收缩,能够完成2次持续2s的收缩,评价Ⅱ级;产妇有相对良好的阴道收缩,能完成3次持续3s的收缩,评价Ⅲ级;产妇有良好的阴道收缩,手指压力能够对抗,能完成4次持续4s的收缩,评价Ⅳ级;产妇有满意的阴道收缩,能够与手指压力对抗,能完成5次或以上持续5s的收缩,评价Ⅴ级。
分别在康复前后帮助产妇进行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统计获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前后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情况
康复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进行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均有改善,康复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进行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png)
2.2康复前后两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
康复前两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png)
3讨论
女性处于妊娠和分娩阶段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究其原因,是在妊娠阶段女性机体的盆底为提供给胎儿生长环境,会随着子宫体力逐渐增长有重力牵引产生,也会对局部组织产生一定程度损伤[2-3]。同时,在分娩过程,盆底肌肉也存在牵拉过度状况存在,可能造成一部分纤维肌锻炼,即损伤了盆底肌,也导致神经损伤,导致局部肌力降低且盆底获得的支持下降,较容易有盆底功能障碍发生。关于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哪种方式对盆底功能影响更小,现阶段并没有定论。但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会不同程度损伤盆底肌容易发生功能障碍。帮助产妇有效的康复盆底肌功能,对产妇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积极意义。盆底康复仪在产科近年来应用率较高,通过治疗仪产生的生物反馈效应,能够转变一些难以察觉的生理活动,将之变成容易感知的信息进而实现自身性的良性刺激与调节[4]。同时也能够强化活力下降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机能提高,有利于提高盆底肌肉兴奋性,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优点。物理锻炼是产后常用康复手段,可针对局部肌群功能进行锻炼,强化盆底肌收缩机能[5]。研究中给予两组患者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以及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均有改善,康复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分级以及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进行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了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的价值。
综上所述,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锻炼通过盆底治疗仪结合物理锻炼均能够显著改善盆底肌功能,促进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宋尚道,徐佳琦,鲍祎旻.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10-12.
[2]许瑞.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4):65-67.
[3]陈丽娟.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21,42(2):503-504.
[4]孙莉京.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恢复的促进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5):167-168.
[5]王洁.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5):76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