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莉,霍艳虹,黑朵朵
(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陕西榆林 7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支持,观察组则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眩晕次数、眩晕持续时间和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经过延续性护理后,眩晕次数减少,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持续时间缩短、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眩晕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神功功能缺陷程度,减少眩晕次数和眩晕持续时间。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腔隙性脑梗死;眩晕;神经功能
腔隙性脑梗死是常见脑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受损和感觉缺失等症状,需要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续性护理满足患者居家护理需求,是临床护理的有效延续,有利于对患者进行疾病监护和针对性治疗。本文主要分析延续性护理在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评估护理方式对神经功能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奇偶数交替法分为对照与观察组,每组纳入31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范围47~79岁,平均年龄(60.17±0.18)岁,患者合并症状如下:血脂异常6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病程1~3月;观察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范围48~80岁,平均年龄(59.82±0.17)岁,患者合并症状如下:血脂异常7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病程1~2.5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出院前临床护理,定期监护患者血压值、指导用药,强化身体护理和口腔卫生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延续性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护士长、护师、护士和康复师,定期对患者进行疾病问询,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评估。
(2)增加患者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通讯软件与患者沟通,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护理和运动护理指导,构建长效护理机制,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方案,并制定预防眩晕的有效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眩晕发生情况,计算眩晕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两组眩晕持续时间,统计NIHSS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NIHSS评分范围0~42分,其中0~1分表示正常;1~4分为轻度中风;5~20分中度中风;21~42分为重度中风,分数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8.0版本软件,[n(%)]为计数资料,X2验证,P<0.05有统计学意义;(±s)为计量数据,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眩晕发生例数
观察组患者眩晕发生5例(14.29%),对照组出现眩晕14例(40.00%)X2=5.851,P=0.0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和NIHSS评分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减少,NIHSS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延续性护理是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属于临床护理的重要延伸,为患者健康提供重要保障。相关护理方法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约经济成本,同时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为患者身体健康提供支持。腔隙性脑梗塞眩晕患者病情较为紧急,并且存在突发性、多变性特征,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十分必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途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通过评估NIHSS评分值能够明确疾病进展,为护理方案的调整和完善提供数据参考。因此,护理方案选择中应重视延续性护理的应用价值。
本文使用对照分析法,将我院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表明,观察组眩晕次数、眩晕持续时间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眩晕护理中应用价值明显,患者眩晕次数和眩晕持续时间缩短,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秀艳,陈建霞,石庆丽,张海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的应用价值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15(05):135-138.
[2]朱沛霓,余玲萍,陈天虹,朱向香.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眩晕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3):2318-2320.
[3]汤群英,徐红,于建刚.急性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腔隙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02):60-63.
[4]赵鸿雁,徐超,司慧丽,苏俊红.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J].吉林医学,2021,42(03):534-536.